足协杯半决赛u23政策分析-足协杯半决赛u23政策

tamoadmin

1.足协杯哪2场球,把青训问题体现的淋漓尽致?

2.2021国安在U23的位置上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

3.珍惜吧,新政削弱中超亚冠竞争力 何时再挑

足协杯哪2场球,把青训问题体现的淋漓尽致?

足协杯半决赛u23政策分析-足协杯半决赛u23政策

今年亚冠和足协杯日期出现了撞车,使得上港、恒大和国安不得已用青年队出战足协杯,除了国安闯过一轮之外,恒大和上港全部大输掉了比赛。

不过即使是过关的国安,在第二轮遇到保级球队武汉卓尔,球队还是原形毕露,那场球,用“教学赛”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卓尔在上半场向国安的小队员们展示了如何进攻,他们上半场就取得了3-0的领先,随后下半场又向国安小伙们展示了如何防守,结果国安一球未进。

可以说,国安青年军被中超球队“摩擦”了。

昨晚新一轮的足协杯再次开打,曾经虐了国安青年军的武汉卓尔这一次面对中超顶级球队,他们自己也露了怯,比赛仅仅20分钟就变成了垃圾时间,卓尔的球员们仿佛迷失了自我,鲁能这边取得大领先之后也没有再使劲进攻,即便如此,鲁能还是在下半场再入两球,最终比赛锁定为5-0.

其实这两场球如果连在一起看,可以体现不少问题,那就是中国足球的青训,实在是太差了。

试想,如果让国安青年军去打鲁能,会是个什么结果呢?

也许你会说,国安这批小将太年轻了,最大的也不过00年出生,可是不要忘了,欧洲顶级联赛有多少18-20年龄段的球员活跃在赛场上,例如曾经的姆巴佩,现在的哈兰德、穆科科,为何他们都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说到底,还是中国的青训体制,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其实投身青训的人并不少,但是由于体制问题,他们很少能打正式比赛,于是就造成了在足协杯中出现的在面对实力比自己高的球队的时候,频频失误,你甚至都可以看到,比赛才开始10分钟,球员的技术动作就开始变形。

不夸张的说,目前中国球员,U23踢得像U19,U19踢得好像初中生。

所以,我们现在弄什么改名令啊、限薪令啊,作用都不大,重要的还是抓好青训,做好青训的体制安排,让更多的孩子能接触足球,接触职业比赛,这样才有明天。

说多了都是泪,一步一步慢慢来吧,今年青训有新政策了,拭目以待!

2021国安在U23的位置上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

说了好几天国安更名的事情,今天咱们说一点球队建设上的事情,这件事情恐怕比选谁当教练更重要,那就是国安的U23。

从目前情况来看,U23政策在新赛季继续执行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虽然这个政策极不合理,但以中国足协的揍性,越是不合理的规则越要坚持,所以国安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联赛第二阶段,国安就因为U23问题而吃了大亏,甚至可以说,U23问题是国安被恒大淘汰出局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联赛第二阶段侯永永受伤后,国安可用的U23球员只有张玉宁和郭全博,而郭全博还是一名门将,最后张玉宁不得不打满全部首发,且大部分比赛还要踢到最后时刻,导致他的状态和体能越来越差。而当热内西奥想要通过换人来改变比赛局势的时候,张玉宁还无法被换下,外援们也无法被换下,结果就是没法换人。

经过中国足协的一顿操作中国联赛里的U23球员,成了比门将还金贵,还不能碰的位置

张玉宁和郭全博全都不再是U23适龄球员,国安一线队中的U23适龄球员只有侯永永、刘国博和文达三人,他们中只有侯永永有一定的比赛经验和能力,但侯永永的位置又和比埃拉、奥古斯托、张稀哲等人重叠,他若站稳一个主力位置,估计最后牺牲的还是张稀哲。

这样的尴尬就是,国安最强本土必须要为一个U23名额而沦为替补,这样的国安是不完整的国安,也是不可能在成绩上有任何突破的国安,别说热内西奥,你就是让克鲁伊夫复活,让特拉帕托尼返老还童也做不到。

至于刘国博和文达,他们的能力想必通过足协杯等一些比赛也让球迷看到了,都不仅仅是嫩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法用。尤其是刘国博,除了腿长腰细之外,完全看不出发展的前景。国安的U23问题,将成为明年球队的关键。

今年足协杯国安派出预备队出战,您能看出他们当中明年谁有作为首发U23的潜质吗?

而在足协杯赛场上打出惊人表现的国安预备队中,李博希、李京润等球员倒是有潜质进入一线队,但他们要么也是中前场球员,要么是不太敢用的中卫位置,说白了还是跟国安现有的优势位置重叠的厉害,而且也不太敢用。

至于国青队的那批球员,说实话,他们还不到20岁,年龄尚小。

国安方面曾表示要引进U23球员,这话说的容易,问题是,当全世界都知道你国安没有U23球员储备的时候,肯定会狮子大张口的要价,而且就算是钱的问题解决了,买谁,买哪个位置,仍旧是需要研究的。

国安此前几年的U23球员,基本上都是从现有的U23球员中选择一个实力最强的上场,无论是巴顿还是韦世豪,无论是郭全博还是张玉宁或者王子铭,都是如此。这样的好处是,U23球员不会成为球队的漏洞。

但仔细回想一下,这样的做法是否太过保守。因为即便U23球员不会成为球队漏洞,但他大概率还是会成为球队短板。而因为以「选择最好的U23上场」的角度来说,如果这名U23球员的位置和球队中其他有优势位置重叠的话,那么其实是削弱了国安的实力。

比如,2018年的时候,国安引进了韦世豪,绝对算是当时U23球员里实力数一数二的。可是,韦世豪能踢的那几场比赛,恰好是张稀哲停赛的时间段。后来,韦世豪吃黄牌太多停赛,巴顿顶替了他,待张稀哲解禁复出以后,韦世豪和巴顿就都没有了机会,为了给张稀哲腾位置,施密特使用了郭全博。

其实,这个转变就能看到国安在使用U23球员时的思路。设坚持继续使用韦世豪,而让张稀哲打替补,门将还是侯森,那对国安到底是好是坏呢?其实并没有好处。因为张稀哲是本土球员中实力最强的,相当于国安拆掉了本土最强,让给U23,虽然韦世豪不会成为漏洞,但国安的优势也并未发挥出来。

而郭全博的使用其实是另一种思路。即让全队最好的球员先站在场上,然后从比较弱的位置里选择一个和U23球员实力相差最小的位置,使用U23球员。

把门将位置留给U23球员,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对比较明智的选择。以当时国安的阵容来说,边后卫姜涛、中后卫张瑀、门将侯森是实力相对来说最薄弱的,但右后卫位置国安就没有替补,更别说U23球员,中后卫的位置也没有U23球员储备,所以最后选择的是郭全博顶替侯森的位置。这样,国安的中前场能够把优势发挥出来,来弥补U23门将的不足。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说,国安今年的U23使用也存在这个问题,是让侯永永直接顶替张稀哲,还是找到国安最薄弱的位置,让U23球员来踢,或者说引进这个位置的U23球员

很显然,后者对国安的帮助会更大。

明年U23位置不可能仅依靠侯永永来撑满全部比赛

还是在有可能牺牲张稀哲位置的情况下

那么,国安目前的阵容里,哪个位置比较薄弱呢?很显然还是在中后场。按照年龄来看,王刚、池忠国、于洋和侯森都已经31岁,明年将32岁,他们都可能会进入到缓慢的下滑期。但这里面,侯森今年的状态很好,表现也非常出色,一度入选国家队的呼声很高。于洋的表现也很稳定,并且还能够有指挥后防的任务和精神属性。门将和中卫的位置相对来说对年龄和体能的要求又比较宽松。因此,国安整体阵容里,最有可能在明年成为短板的就是池忠国的后腰位置和王刚的右后卫位置。

池忠国的位置有李可和费尔南多可以踢,况且防守型后腰还是比较重要的,关系着球队的攻防体系,因此这个位置也不太敢让年轻球员上位。所以,最后剩下的就是王刚所在的右后卫的位置上。

王刚自从加盟国安后表现比在鲁能和人和的时候好很多,也一度成为国家队主力,他主要是助攻能力强,进攻犀利,但防守位置感不好,传球不够准确。关键是,王刚的这个踢法,对身体要求比较高,虽然这两年来看年过三十的王刚没有出现严重下滑,但明年就32的他是不太可能再有提高的。

而且,边后卫位置相对来说没有中卫和后腰那么要命,如果使用年轻球员就算是稍微嫩一点,也能够通过其他位置的队友来弥补。

中超最后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江苏苏宁易购和广州恒大淘宝都是使用了U23的边后卫,江苏这边是出生于1998年的阿布都海米提,广州这边是吴少聪。

所以,无论从主力队员的年龄和特点,从状态和身体,还是从人员储备来说,国安都应该把U23球员放在边后卫的位置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看U23的边后卫都有哪些人?国安一线队里的侯永永、刘国博和文达都不是边后卫,预备队里的边后卫徐冬冬、和晓强都出生于2001年,年龄太小。因此,想要内部挖潜是有些难度的。那么引进呢?

搜索本赛季中超联赛各队出生于1998年和1999年的球员名单会发现,有一定出场机会的边后卫也并不多。他们包括大连人的何宇鹏,江苏苏宁的高天意和阿布都海米提,上海申花的温姓小将,还有重庆力帆的迪力木拉提。球员里面,国安能够运作的也就是何宇鹏和迪力木拉提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再把触角伸向中甲,还有几名在本赛季担任主力的U23后卫,比如北体大的叶立江、新疆天山雪豹的拜拜提·木拉提、内蒙古草上飞的王文轩。

由此可见,国安在转会期能够运作的U23边后卫其实并不多,而来了之后能够有实力在国安打上主力的,也只有重庆队的迪力木拉提。

当然,国安还可以发挥一下李明总经理在海外的人脉关系,争取为国安在U23储备上多招揽一些人才,否则的话,明年的首发阵容还是只能用侯永永取代张稀哲,再凑合一年呗。

珍惜吧,新政削弱中超亚冠竞争力 何时再挑

5月24日深夜,中国足协突然发布两项新政,立马让中国足球炸了锅。中国足协的意图是让本土年轻球员得到更好的发展,但也可能直接影响中超联赛的发展,甚至也必然会弱化中超联赛在亚冠中的竞争力。

从2018赛季起,中超、中甲联赛俱乐部在参加中超、中甲联赛、中国足协杯赛的过程中,各俱乐部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U23国内(港澳台除外)球员,必须与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外籍球员人数相同。虽然说联赛中是这样的政策,亚冠可以正常使用3+1外援政策,但中超长期使用U23新政策,那么球队亚冠阵容肯定会受到影响。比如说,联赛中如果使用3个外援就必须起用3个U23,到了亚冠中这3个U23肯定不会再首发,球队阵容的连续变动,直接影响球队的稳定性。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是,自2017年夏季注册转会期起,对处于亏损状态的俱乐部征收引援调节费用。对于有关俱乐部通过转会引入球员的资金支出,将收取与引援支出等额的费用,该项费用全额纳入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用于青少年球员的培养、社会足球普及和足球公益活动。从《2016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来看,16支球队里只有长春亚泰和延边富德处于盈利状态,其他14支球队或多或少都存在亏损。

征战亚冠的这些中超土豪俱乐部,要想和以往那样继续引进高质量外援,就会背上昂贵的“奢侈税”。比如说,上港引进浩克、奥斯卡以及埃尔克森总共花费了1.343亿欧元转会费,但如果这是在2017年夏天,上港就应该付出接近2.7亿欧元,超过了20亿元人民币,这对中超俱乐部来说很难消化。

欧洲联赛的优质外援,来到中超踢球,转会费本来就存有溢价的现象,一名身价评估1000万欧元的球员,到中超起码得2000万欧元(以奥斯卡为例,巴西人转会费6000万欧元,可他如今的评估身价不过是2500万欧元,来到中超前的评估身价也不过是3500万欧元),而如今的新政意味着他们的实际转会费得达到4000万欧元,谁能接受?本赛季奥斯卡转会上港的费用为6000万欧元,这要是在新政后俱乐部得掏出1.2亿欧元!

可以想象,在新政实施后,中超很难会再有如浩克、奥斯卡这种级别的外援。除非个别中超俱乐部想办法,利用规则漏洞,从海外的中国卫星俱乐部租借引进世界球星,但足协也很有可能继续查缺补漏堵死这个漏洞。但总而言之,中超球队接下来的外援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中超本土球员整体能力无法和日韩媲美的情况下,接下来的亚冠联赛中,日韩球队恐怕会再次碾压中超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