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建业u16队员名单?-河南建业u23联赛最新

tamoadmin

1.中国足球队有哪些队

2.萨利赫敲响中超警钟,养狼反噬足协怎样看

3.「深度解读」从U23新规定看足协急需科学决策优化机制之迫切性

中国足球队有哪些队

河南建业u16队员名单?-河南建业u23联赛最新

中国足球队有: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

1、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

简称鲁能队,是位于山东济南的一直足球队,有着非常多的球迷,也是中国顶级联赛传统四大豪门之一,获得过很多荣誉,在中国顶级联赛多的4次冠军,在足协杯夺得过5次冠军,在中超杯夺得过1次冠军,2006年更是以多想中国顶级联赛的记录夺的了联赛冠军。

2、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

是中国广州的一个足球俱乐部,主要参加中国足球,成立于1954年,是中国第一支地市级的专业足球队,也是中国第一家与企业合股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在2010年,广州恒大获得了中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冠军,并且升入中国足球。

3、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

成立于1994年,也是中国成立比较早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之一,现在也是中国足球参赛球队之一,也是建业集团旗下的独资企业,河南建业从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更换过俱乐部后台的老板,一直发展稳定,在2007年就开始参加中超的比赛,从最初的甲B道现在的中超。

中国国家足球队

中国国家足球队是代表中国出战国际赛场的各级别足球队,包含男子足球队、女子足球队、男子国奥队(U23)、男子U21以及国青队。最早始创于1913年,起初只有男子足球队,在1931年,首次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年成立女子足球队。

萨利赫敲响中超警钟,养狼反噬足协怎样看

胜利在望的中国队,喝下了一杯苦酒,只剩最后3分钟时,被对方后卫萨利赫一脚任意球,无可奈何接受平局。

萨利赫是河南建业外援,原在巴林、科威特联赛踢球,上赛季他效力科威特老牌俱乐部阿拉比,没有多少出场时间,全年只出场3次。今年转会建业后,冬天就一直跟随建业训练,状态有了起色,中超联赛有4轮打满了全场,并在客场对重庆时打入一球。

上一次国足败给叙利亚时,就有不少唏嘘——叙利亚处于战火中,不少球员连生计也有问题,却让国足汗颜。可问题反过来想:像萨利赫这样的球员,本来在阿拉比就没有位置,连有无俱乐部接收都成问题。如果不是河南建业让他训练打比赛保持状态,他怎么对中国队上得了场,还打出那脚神仙球?

那为什么建业要引进叙利亚人?很简单——便宜。在中超动辄千万欧元级别的今天,德国专业转会网站估值,萨利赫身价只有区区7.5万欧元。

可整个中国足球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世预赛国足丢掉了一场几乎到手的胜利,而且,一位本土球员的位置被挤占,只要7.5万欧元!

可对于俱乐部来说,只要几万欧元就能有一个便宜好用的当打后卫,谁不乐意?所以你想想,当足协连推重磅新政,限制外援,强制本土U23球员首发,下面能不怨声载道?因为这触动了很多俱乐部的利益。可是,为别国养球员,到头来在世界杯上反咬中国足球一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相似的还有乌兹别克斯坦,有三名主力分别在国安、亚泰、上港踢球,比起欧美超级外援,亚外确实又便宜又好用。可是当乌兹别克斯坦2比0击溃国足时,他们也在感谢中超为他们主力保持了状态吧?

笔者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亚外对国足也是做过“好事”的——同样是建业外援,菲律宾前锋帕蒂尼奥就在菲律宾3比2击败朝鲜一役中出了大力,帮了高洪波国家队一把。但中国足球沦落到需要一个菲律宾前锋拯救,这是喜剧还是悲剧?

里皮是意大利人,他该很清楚意大利这方面的教训——意甲很多中小俱乐部老板,贪便宜大量引进廉价外援,冲垮了意大利青训,挤占意大利球员空间,最后吃苦头的是意大利队。最典型的莫过于安贞焕,当初佩鲁贾在中田英寿身上尝到甜头后,以为可以“开发远东市场”,中田除了最后高位抛售大赚一笔,还能招徕日本电视转播、日本游客以及多卖点球衣,日本人可以,韩国人也行。在佩鲁贾的大力“培养”下,最后安贞焕终于打出来了,可后果是佩鲁贾为意大利养大养熟了一头吃人的饿狼。2002世界杯,在明目张胆的黑哨下,安贞焕力压马尔蒂尼顶进绝杀意大利的一球!搬起石头砸意大利脚的佩鲁贾,气得立即与安贞焕解约,意甲从此不再引进韩国人!

像萨利赫、帕蒂尼奥这样水平的廉价亚外,又不具备孔卡、保利尼奥那种一人就能让球队产生质的飞跃的能力,中国足球除了为自己“养狼”,挤占自家青年球员空间,没有任何好处。中国乒乓牛逼,可以全世界养狼,帮助全球乒乓运动开展提高,中国足球何德何能,培养自己人还来不及,为什么要干养狼反噬的蠢事?

有鉴于萨利赫的教训,笔者呼吁总局足协:严格限制廉价亚外,引进类似英超劳工证制度,只有真正高水平外援才开绿灯,为中国足球U23释放更多空间。

「深度解读」从U23新规定看足协急需科学决策优化机制之迫切性

昨天(18日),中国足协中国足协正式向中超各俱乐部下发了“ 关于调整《2019中超联赛规程》相关条款的通知 ”。通知的核心内容就是U23球员、外援出场名额的调整, 从中超第16轮开始,每场比赛场上的U23球员始终不少于1名,而同时上场的外籍球员不得超过3人也就是可以用外援换外援 。放在以往,在联赛赛季中期对整个竞赛规程进行调整,或许又会引起各界的强烈反弹或反对,毕竟 游戏 进行了一半之后,突然改变规则,显得很不严谨、严肃。但 这一次,从传言流出到最终正式下文,这几个新的调整举措反而是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其中的反差或许很值得深思

1、U23政策原来的执行与出发点相悖

在最新的《通知》中,中国足协围绕着U23球员的规定,调整为“ 每场比赛,场上的U23球员始终不少于1名(受伤离场且换人名额已用完、被红牌罚下等原因除外),如俱乐部队报名球员中有被各级国家集训队征调的U23球员,可不执行U23球员政策 。”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很重要一点就是今年以来,中超、中甲联赛中有关U23球员的使用之混乱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去,U23球员进入首发阵容中,打了几分钟之后便被替换下场,这是一场常态,只是U23球员首发出场的时间越来越短而已,就像今年第13轮天津天海主场迎战河南建业队时,22岁的文俊杰首发出场之后,仅仅55秒就被裴帅替换下场,更是创造了中超联赛的一项“奇葩”纪录。而更为荒谬的是,U23的守门员身穿场上球员的球衣也在最后时刻“混”出场了,目的就是满足原先规定中的“每场比赛,每支俱乐部队11名首发球员中至少有1名U23球员、U23球员的实际累计上场人次不得少于3人次”这样的要求。而 所有这些,与当初推出“U23政策”的动机与出发点,已经完全背离了

当初“U23球员”的规定重新出现在国内职业联赛时,其初衷和目的恐怕无需质疑,就是希望能够给本土的年轻球员以更多的锻炼和比赛机会,培养自己的本土球员,以便更好地让年轻球员进行成长。而且, 实施几个赛季以来,整体来说,还是有不少U23球员经过联赛的锻炼已经成长起来,效果还是有的 。当然,在各俱乐部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乱象,不能因为这些乱象的出现,就将其归结为U23政策有问题。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的职业联赛在实施与执行U23政策,近邻的韩、日,西亚的卡塔尔、巴林,中亚的乌兹别克等国,最近几年来都开始陆续执行U23规定,笔者曾多次撰文进行过介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对于国内联赛如何更好地执行U23政策,舆论、媒体也曾无数次提出过合理化的建议。但是, 这样的政策为什么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足球联赛中始终能够很好地得到实施与贯彻,可到了中国足坛,就出现如此多千奇百怪的“乱象”? 说到底,恐怕根本原因还是问题出在相关的管理部门。

2、上有政策下游对策的又一具体实例

当今的中国 社会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即所谓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众所周知,当初“U23政策”的出台并不是中国足协的本意,而是来自更高管理部门的意见。作为更高一级管理部门,提出增设“U23政策”,目的就是前面所提到的, 希望能够遏制国内联赛中“一切靠‘钱’来解决”的不良倾向,希望能够培养自己的本土球员,尤其是U23年轻球 员。

而且,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作为更高一级管理部门,更多地只是提出一个原则性的东西。这就好比《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是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仅仅只是诸多原则性的东西,而具体到某一个问题、某一个实际情况,需要具体的执行者根据这个《方案》中的原则以及相关精神,拿出更有效、更具体、更切实可行的方案与举措,来解决中国足球的具体而现实的问题。所以, 《方案》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到所有每一个细节,更多的细节其实应该是由执行部门进行研究,从而更“接地气”地去执行,并最终贯彻与落实《方案》精神

但是, 因为这个U23政策不是由中国足协这个层面提出的,甚至涉及到某些人的某些具体的利益 。于是,为了让外界看到“U23政策”是“有问题的”、“不合适的”,因而,在拟定这个规定的“细则”过程中,故意留出太多的破绽与漏洞。所以,最近两三年来,我们在中超、中甲联赛中看到了那么多的“乱象”。面对这些“乱象”,相关的管理部门似乎就可以有推卸责任的理由了:“这些政策我们也不想出台,没有办法,上面有要求,我们能怎么办?”其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证明”给外界看:“ 你看看,领导外行,提出了这些可笑而不合理的要求。

这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整个过程中,相关方面并不是积极地取补救举措,仅仅只是被动地机械执行,甚至任凭乱象泛滥。

3、中国足球重振科学决策与优化机制!

当初“U23政策”规定匆忙出台,“漏洞”其实就业已存在了,如果还有印象的话,辽宁队当年参加中超联赛的第一场比赛就闹出了“笑话”。但过去了这么长时间,缘何漏洞始终未能及时修正?而这一次,中国足协的通知下发后,很快就得到了积极的反馈,这一方面源于充分征求了各地方俱乐部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一种“决策修改”,也就是 整个过程受到了积极的反馈,敢于对过去的不合理的东西通过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序进行调整,有勇气面对自己过去所出现的失误 。这其实才是这次U23与外援调整通知背后更值得肯定之处。

笔者不敢保证,这次调整后的规定与细则在未来的执行过程中就一定不会再存在或出现其他漏洞或“神操作”模式,但这个新规定肯定会令先前出现的一系列“神操作”的“市场”与“空间”大大减小。而且,“ 法律法规永远是滞后的 。”中国足球需要的是能够及时修正,犯错、出错不可怕,可怕的在于不承认出现了错误,甚至任凭错误四处泛滥。一个小小的“U23”问题如此, 中国足球这么些年来那么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如果不是每一个,仅仅只需要一半或者一小半都取如此之态度、“糊弄事”,中国足球也就不可能正常

当前的中国足球,首先需要的就是减少各种“人祸”,需要尽快建立起一个科学决策的机制,同时也更需要决策的修改机制与优化机制,让中国足球的各项规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才能确保中国足球向着正常而 健康 的轨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