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林丹的诸多失利中,哪次失利最惨痛?
2.同为巅峰时期,林丹和安赛龙相比谁更强?
3.林丹比赛经历
4.林丹解说世锦赛哪一场比赛
在林丹的诸多失利中,哪次失利最惨痛?
2003年7月31日。林丹(Qzone)(搜吧)还记得这个他第一次参加世锦赛,输给队友夏渲泽,止步八强门外的日子。那年,林丹20岁,全球都在闹“非典”,羽坛从7分制转回15分制。上半年,林丹不适应15分制,状态不好。日本公开赛决赛中,他输了,在20多年运动生涯中唯一一次落泪。之后,他相信没有白输的比赛。从下半年的丹麦公开赛开始,他便很少在国际大赛上输球。2004年3月,他从世界排名第60位蹿升到第1位,并把第一的头衔保持了两年多,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2005年8月21日,林丹第二次参加世锦赛,决赛遭遇印尼高手陶菲克。他们一个霸气,一个不羁,都是帅哥。于是他们的对决总是被期待,国际羽联甚至有意创造一年里他们更多的比赛机会。 然而世锦赛自17年创立以来,只有两名男单头号得到冠军。也许是宿命,林丹被陶菲克轻取两局,两局总共不到10分。由此,陶菲克成为现役球员中唯一一位拥有奥运会和世锦赛冠军的双料王。而彻底打败陶菲克,也当上双料王,成为林丹的目标。 在林丹的诸多失利中,雅典奥运的失利是最惨痛的。他首轮就输给没什么名气的新加坡选手苏西洛,几乎没来得及思考,就告别了奥运赛场。这对正处于上升期的他来说,不啻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被淘汰的那晚,他整夜地睡不着。远在北京(搜吧)的女友谢杏芳(Qzone)夜不能寐,整夜整夜地给林丹打电话、发短信。一周电话费花了1万多元。也许,男人要经历过失败和坎坷,才能成就大事。 如果说从前的林丹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小子,那么雅典奥运之后的林丹则开始成熟沉稳了。雅典回国后一个多月,林丹以一个全国锦标赛冠军拉开了自己回归的序幕。 如今问林丹最怕什么,他说怕被称为“羽毛球(搜吧)男单的****”,因为“还有很多比赛的冠军没有拿过,而且大家的水平都不低”。同样,他也怕国家队“巅峰时代到来”的说法,“巅峰之后不就向下走了吗?但后面还有很多奇迹呢。” 一个少年创造了一个奇迹,但不是神话,他并不总是赢球,也输球,也在为下一次打败陶菲克而努力,为自己最后一个大满贯冠军:北京奥运的冠军而备战。
同为巅峰时期,林丹和安赛龙相比谁更强?
我认为不要再拿巅峰林丹和其他人比了,任何状态的任何人去和巅峰的林丹相比都是比不过的,没有一点点希望。
举一个17年世锦赛决赛的例子。当时的安赛龙(23岁)是受伤前最强的时刻,比18、19年都强(我认为东京奥运会的安赛龙比那时更强一些,但大体是同一层级),而林丹(34岁)处于生涯末期的一个小高潮。第一局两人打得有来有回,在技战术和心理上难分伯仲,紧咬至20-22,第二局林丹精力下降以16-21输掉。林丹的回位速度和推挑质量在线时安赛龙会失分,反之会得分。太极宗师在激烈交锋中还是被勇猛少年给破功了。但当时他俩是在一个层面上的,或者更直观地说,这是一场有悬念的精彩的比赛。而这位34岁的林丹,显然和巅峰状态的他自己在综合实力上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林丹与李宗伟、谌龙、安赛龙都打过,最典型的2017年世锦赛,那场谌龙和林丹都被杀爆没什么办法,同年年终总决赛击败李宗伟。如果说17年林李谌不在巅峰,那2015年的谌龙就在绝对的巅峰,那年世锦赛也是和安赛龙打的难解难分,打出29:30的,在年终总决赛上被安赛龙击败。所以就算是巅峰防守的谌龙也是防不住不失误的安赛龙。
安赛龙的打法非常吃状态,这导致了他上限很高,但稳定性不足。对于不失误的安赛龙,谁都没什么好办法,比如今年奥运决赛,17年的决赛,半决赛。林丹巅峰应该是08奥运丹,那场比赛速度太快了,赛后各种访谈都说到那场比赛的速度是从未有过的。虽然当时丹神技术还未大成,之后又有了很大提升。如果有一个08奥运速度,外加11技术的丹神,那才是史上最恐怖的存在。
林丹比赛经历
2009年羽毛球世锦赛,林丹第三次蝉联了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他获得的第十二个世界冠军,华丽的后场扣杀、细腻的网前技术、漂亮的鱼跃救球、连续进攻能力出众、网前扑杀气势逼人,这就是林丹,目前世界羽坛拥有世界冠军头衔最多的男子单打选手。
“不要说他是一个奥运冠军、他是哪一个世界冠军、他保持了多少个世界排名第一、保持了多长时间,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林丹意味深长的说到。林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还要从他的三次转折说起。
林丹的第一次转折是在19年,那一年他14岁,还是解放军队的一个小队员,“当时我们在19年底去福建的莆田南日岛军训了20天,因为当时对于我来讲还在喜欢看那些比如科幻片、美国大片、或者崇拜明星,去了20多天回来就觉得真的是这些解放军和官兵很了不起,体验了20天下来感觉自己都快受不了了,当时回来以后让我明白如果想成为一个好运动员,就要把自己的路认认真真地走好。”林丹说到。
这段经历让林丹学会了认真,即使是现在他仍然是训练场上最认真的队员。“林丹的训练是在中国羽毛球队质量最好的,”中国羽毛球队副总教练钟波说到,“基本上没有人能达到他的训练水平,他那种训练态度真是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高,所以跟其他的运动员不太一样就是在这方面。该怎么练就怎么练,而且是非常投入地去练,我觉得这一点可以延长林丹的运动寿命。”
军里生活的磨练让林丹获益匪浅,直到今天林丹获胜后还保留着这个招牌动作——敬军礼。“一个是对解放军的一种致敬,再一个是告诉别人我也是一名解放军运动员、我也是一名解放军,我不单是国家队的运动员,我也是一名解放军运动员,我非常骄傲。”林丹解释这个招牌动作说到。
凭着这股认真劲儿,林丹很快就从同一批队员中脱颖而出。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男单半决赛,18岁的林丹战胜了当时的名将陈刚,赛后林丹入选国家一队。“当时就觉得终于进入到国家一线队伍了,要问林丹你穿多大衣服啊,很兴奋、要发国字号的战袍了,能够穿上中国国旗还有你的名字,这是我第一件比赛服。”林丹回忆时说到。
穿上国家队队服仅仅一年,2002年林丹就获得了第一个公开赛冠军,2004年他作为男单一号主力帮助中国队重夺汤姆斯杯,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就在林丹被人们誉为“天才选手”的时候,他遭遇了第二次转折。
2004年雅典奥运会林丹首轮被淘汰,2005年世锦赛决赛林丹大输给了陶菲克。“当时对我自己最大一个体会就是爬上去真的很快,但是你要掉下来会更快,从青年时候觉得自己好像还可以,被现实的比赛成绩一次一次所痛击的时候,就觉得原来我并不是那样,没有一个运动员是天才,他必须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可能只能换来一点点收获。”林丹面对失败时说到。
第二次转折让林丹学会了勤奋,认真、勤奋、再加上先天的羽毛球天赋,2006年超级丹的时代开始了,06、07连续两届世锦赛冠军,05、07 两届苏迪曼杯冠军,05、06两届世界杯冠军,04、06、08蝉联三届汤姆斯杯冠军,林丹渴望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取金牌,成为世界羽坛大满贯第一人,这样的渴望让林丹在备战奥运时,无论是训练强度还是心理状态都接近了极限。“他对自己练得太狠了,”谢杏芳说到,“我当时就很担心,我说你现在练得这么辛苦,我就怕你疲劳过度,奥运会的时候如果你处于一个很疲劳,你肯定那状态不好,他就跟我说不行,每天训练我必须当成奥运会决赛那样去训练。
林丹把训练当作决赛那样去对待,他的奥运决赛却像是训练中的表演一样——轻松、完美,“从开局的第一分到结束的最后一分,这是我八年职业生涯里面打得最完整的每一分。”林丹说到。当比赛尘埃落定的那一刻,林丹完成了他的第三次转折。“确实很开心,打完之后我觉得不是因为我拿了奥运冠军很兴奋,而是我释放了,”林丹说到,“所有的东西都释放了,可以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交待。”
2009年林丹再添一枚苏杯金牌、一枚世锦赛金牌,所有荣耀归于一身之后,林丹又有了新的追求。“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始终觉得叶诚万、陶菲克、皮特盖德他们应该都是伟大的运动员,因为这个和成绩是没有关系的,你会从他们身上去感觉到他们对事业的追求,慢慢地我觉得都能被载入到一个人们的印象当中的一个伟大的字眼里面去,我也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能够慢慢觉得当将来退下来以后,他们觉得你林丹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运动员。能够和那些伟大的运动员靠近,我觉得对自己是一个非常荣幸的事情。”林丹道出了自己最高的追求。
林丹解说世锦赛哪一场比赛
林丹解说的是2022年8月28日羽毛球世锦赛。
北京时间8月28日,2022年羽毛球世锦赛来到了最后一个比赛日的争夺。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比赛,邀请到了林丹来解说比赛,在赛前分析时,林丹提到了陈雨菲半决赛鏖战戴资颖消耗很大,这场比赛开场需要克服疲劳,而比赛开局也正如林丹所预料的那样,陈雨菲的脚步显得很沉重,针对性地去打陈雨菲的后场去调动她,牢牢掌握着比赛主动,21-12,山口茜比较轻松的拿下了第一局比赛的胜利。
第二局比赛,领先一局的山口茜更加主动地去进攻,而陈雨菲换到了逆风端失误率有所下降,跑动方面也有所缓解,终于是打出了自己的特点,在暂停时已经取得了11-6的领先,暂停过后,占据身高优势的陈雨菲继续去打头顶球,压制对方后场,球的落点比上一局判断的更准确,山口茜后半段只拿到六分,陈雨菲以21-10扳回一局。
以14-21输掉决胜局,1-2不敌山口茜遗憾的收获亚军。
打羽毛球注意
1,手腕:此处是羽毛球击球最关键的发力部位,按照标准的发力动作而言,手腕承载的应该是小臂内外旋的力,也就是类似于旋开茶杯盖子时那种受力。运动后手腕疼痛的话,很可能是因为你发力时手腕承载了错误方向的力,比如类似于拧摩托车油门时那种力。
手腕的肌肉群被暴力拉伸,从而产生疼痛。请记住正确的发力动作,手腕应该是在旋转,而不是被过度拉伸的感觉。
2,小臂和肘部:击球发力时主要依靠的是小臂和肘部肌肉群的收缩,产生内外旋的力量。
3,大臂和肩部:一是发力时应充分利用腰腹力量的带动,纯靠肩部肌肉群强行驱动手臂挥动;二是击球后让手臂顺势自然下摆,而不是用肩部肌肉的收缩强行使手臂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