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慕尼黑空难是咋回事?
2.东莞南城地产足球俱乐部的历史沿革
3.曼联慕尼黑空难人员名单
4.“星海杯”青少年钢琴比赛几年举办一届?
5.釜底抽薪中的主人公是谁?
慕尼黑空难是咋回事?
1958年2月6日,第609次航班在慕尼黑机场加油后两次试图起飞失败,机长詹姆士·泰恩(James Thain)于下午3时04分第三度尝试起飞。结果,飞机因速度不足而未及爬升,冲出跑道后先撞毁机场围栏,失控越过一条马路后,左翼撞及附近一间民房,机身断为两截,左边机身撞向一棵树,右边机身撞向一辆泊在营房里面、装满了轮胎和燃料的卡车,并随即发生爆炸。机上7名曼联球员、曼联球会秘书、主教练以及一名训练员当场罹难。当时年仅21岁、被喻为英格兰明日之星的球员邓肯·爱德华兹身受重伤,留院多日后终告不治。 德国机场管理当局最初指是次空难的主因是机师没有在起飞前为机翼进行除冰程序,并对机长占士·泰恩提出检控。但后来证实跑道末端的积雪才是导致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积雪令即将起飞的飞机由本来时速217公里减慢至194公里,未能达到起飞所需的速度,跑道亦再没有剩余空间让飞机终止起飞,最终导致飞机冲出跑道撞毁
遇难者名单
曼联球员
遇难者 英文 附注
乔夫·本特 Bent, Geoff 当时曼联左、右后卫位置的替补球员
罗杰·拜恩 Byrne, Roger 当时曼联队长及正选左后卫球员
埃迪·科尔曼 Colman, Eddie 空难中最年轻的罹难者,时年仅21岁
邓肯·爱德华兹 Edwards, Duncan 双腿多重骨折、肾脏严重受创,留医15日后伤重不治
马克·琼斯 Jones, Mark 当时曼联正选中后卫球员
大卫·佩格 Pegg, Did 当时曼联正选左翼锋球员
汤米·泰勒 Taylor, Tommy 多产前锋球员,为曼联出战的五年内,平均每三场赛事就攻入两球
比利·维兰 Whelan, Liam 'Billy' 前锋球员
曼联职员
遇难者 英文 身份
沃达·格力克马尔 Crickmer, Walter 球会秘书(1926年-1958年)、亦曾两度出任曼联主教练(1931年-1932年、1937年-1945年)
伯尔特·韦尼 Whalley, Bert 教练(1946年-1958年)
汤姆·柯瑞 Curry, Tom 训练员
空难为当时的曼联带来沉重打击:八名球员、一名教练及一名训练员罹难,另外两名球员亦因伤而被迫退休。主教练马特·巴斯比亦因受重伤而需留院两个多月。当时很多人以为曼联就此关门大吉,但在暂代主教练詹米·梅菲(Jimmy Murphy)教练的带领下,以预备队及青年军球员为骨干的曼联仍能勉强完成该球季。空难后首场比赛更以3-0击败谢周三队,而这场比赛的场刊本来载有曼联球员名单的地方变成留白,因为当时球队根本无法提供会披甲上阵的十一名球员的名字。 缺少了多名巴斯比宝贝及主教练马特·巴斯比的曼联在该届联赛表现差劲,却能晋级足总杯决赛,但最终以0-2不敌博尔顿。翌季马特·巴斯比复出领军,并着手重建球队,提拔乔治·及丹尼斯·劳等多名优秀球员。这些新球员加上于空难中幸存的博比·查尔顿及比尔·福尔克斯等原有球员组成新一代阵容,并在空难十年后(即1968年)的欧洲冠军球会杯决赛中击败葡萄牙球队宾菲加,夺得球队第一个欧洲冠军球会杯殊荣。 直至现在,仍有部份对赛曼联的球队球迷重提该次空难或以手势比划模仿撞机,以嘲弄曼联球迷,经常被各方谴责。
东莞南城地产足球俱乐部的历史沿革
1958年11月,为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广州体院足球队由广东省体委接管。原领队常荣、主教练郑德耀留任,调入原八一队教练陈虞添协助训练,罗荣满任助理教练。成立广东省足球队。
1960年3月,广东足球队首次参加全国甲级联赛。第一阶段获广州赛区第一名,决赛排名第五。11月3日,广东队与天津队争夺全国锦标赛锦标,以1∶2 失利,屈居亚军。
1961年,广东队参加全国足球分区赛武汉赛区比赛,但在这一年全国甲级联赛中,无缘进入前10名,广东足球出现短暂挫折。同年11月,广东建立三线梯队,取名“萌芽足球队”。陈少伟任领队,张文禄和龚伯强任教练
1962年恢复全国甲级联赛,参赛队伍增至29队,广东获第六名。10月,《体育报》评出全国22名优秀足球运动员,广东队前卫黄福孝、前锋张均浪榜上有名;《北京晚报》评出全国10名优秀射手,张均浪列第二位。
1963年国家体委组织全国足球联赛,排第一至二十三名的队伍为甲级队,第二十四名后为乙级队。比赛结果,广东队排第五。同年张均浪、梁德成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这一年杨子旋被《体育报》和《北京晚报》联合评选为全国优秀足球射手。1964年由于广东队对梯队的衔接取“一刀切”的办法,导致在1964年全国甲级联赛排第十名,濒临降级。但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10月的1964年度联赛的决战阶段,广东队终于取得6战3胜3平不败战绩,争得第十名,保住甲级席位。
1965年广东队在全国甲级联赛中排第十名(最后一名),降为来年乙级队。年底,省体委对广东队作了调整。广东队仍由苏永舜执教,除保留较年青的16名队员外,调进原广州队12名队员。
196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广东足球队处于瘫痪状态。
1969年,广东足球队重建,由张日扬任班主任,陈汉粦和赵勇为教练。
10年全国24城市足球队集训赛在广州举行。广东队取得9胜3负的良好成绩。
13年春,苏永舜重返广东足球队任教,陈汉粦、黄福孝。这一年广东队获全国足球联赛第四名。
14年参加全国联赛,由于队伍新组,配合生疏,赛果欠佳,排名第十二(共42队)。
17年,广东队在主力容志行、何佳、欧伟庭、蔡锦标上调国家队的情况下,仍取得全国联赛第三名。
18年,中断了12年之久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和升降级制度恢复。广东队在16支甲级队中排名第五。
19年,广东队第一次获得甲级联赛冠军。
1980年广东足球队进行了调整,留下10名老队员,补充了16名原青年队的队员,教练冼迪雄。同年的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广东队由于要参加6月在广州举行的广州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有6个国家和地区7个队参加),未参加联赛的全部比赛,有关比赛不算积分。最终排名第12名。12月,中国足球协会评选1980年中国足球最佳阵容,广东古广明、容志行、蔡锦标榜上有名。
1981年广东队在4名老队员退役、3名主力上调国家队的情况下,参加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先胜1980年全国冠军天津队,再胜第四届全运会冠军山东队,接着又击败了稳获本届全国冠军的八一队,获得第四名。
1982年由于冬训期间,广东队连续有外战任务,导致4月参加全国甲级联赛,体力不足的弱点暴露无遗,7场加时赛均以点球决战失利,名次退到第九。
1983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之一的容志行退役。广东足球协会与《足球报》于2月27日在广州举办了“容志行告别赛”,表彰他为发展中国足球运动作出的贡献。为运动员举办告别赛,这在中国体坛还是第一次。同年广东足球队还获得全国甲级联赛(南区)冠军。赛后,队伍作了调整,梁德成、岳永荣任教练。原一、二队合并组成广东队。
年广东队获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第七名,并在10月举行的首届足协杯中取得亚军。
1985年1月2日,广东足球队与广州万宝冰箱厂共建的“广东万宝足球俱乐部”成立。这是一种“官办民助”的形式。万宝俱乐部注意人才梯队的建设,将广东青年足球队、广东少年足球队、广东女子足球队吸纳为基本会员,创办了“万宝儿童走训班”,举办了“万宝杯” 业余体校足球赛。同年,广东万宝队在足协杯赛中分获第二名,在全国甲级联赛中分列第五。
1986年,在第三届中国足协杯赛中,广东万宝队获第三名,而平均年龄仅20岁的乙级新军万宝二队却跃居第四名,令传媒侧目。在全国甲级联赛中,广东万宝一队名列第八。
1987年2月,广东万宝二队的谢育新应邀加盟荷兰兹瓦鲁市PEC“82”足球俱乐部,成为中国籍足球运动员转到国外球会第一人。1987年全国甲级联赛赛制进行改革,规定1986年度甲级联赛的前7名和1985年度冠军辽宁队列为甲级A组;将甲级联赛后8名与乙级联赛前4名定为甲级B组。由于广东万宝队名列1986年甲级联赛第八名,被编入甲B。鉴于赛程规定“运动员一年内不得代表两支队比赛”,由广东足球代表队取代万宝队的位置,并于10月参加全国甲级联赛B组角逐,夺得冠军。之后万宝队从第七届全运会目标考虑,对队伍进行了调整,由万宝二队抽调14名队员到一队,何锦伦任助理教练,领队和主教练仍是叶细权和岳永荣。
1988年全国甲级联赛赛制又再更改。由1986年甲级队和乙级联赛前4名进行两个阶段循环赛,名列前8名的队参加翌年(1989年)甲A联赛,列第九名以后的队参加甲B联赛。广东万宝队在多名主力上调国家队的情况下,获得甲级联赛第五名,取得参加1989年甲A联赛资格。
1989年的全国甲A联赛中,广东万宝队列甲A第六位。
1990年,广东万宝队在全国甲级(A组)联赛中,排名第七,降入甲B组。
1991年,甲B组联赛,广东队在第一阶段列第二名,但在最后的决赛中,以2:0战胜火车头,获得冠军,并且重返甲A联赛。
1992年,在主教练陈熙荣的带领下,广东队列甲A第七名。1992年9月15日由广东宏远集团与广东省足协共同组建成立‘广东宏远足球俱乐部’。
1993年,在即将职业化的最后一个赛季中,广东队在积分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净胜球劣势获甲A第二名。
1994年,中国足球实行职业化,宏远成为中国足坛首吃职业化螃蟹的球队之一,并且在中国足坛开引进内、外援的先河。6月1月,陈亦明接替何锦伦出任球队主教练,并率队取得甲A第7名。
1995年,广东宏远成为了最先大手笔引进明星球员的球队,先后签入了黎兵、马明宇等国脚。并且取得了广东宏远队队史上在职业联赛中的最好成绩:第4名。
1996年,已经是广东人最引为骄傲的球队,在中国足坛素有“华南虎”的美誉,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甲A球队之一的广东宏远成绩开始出现波动,成绩下滑至第9名。
19年,年轻的郭亿军成为球队主教练,五轮之后由领队岳永荣担任。但是好景不长,赛季中球队仅获得16分联赛垫底从而降入甲B联赛。
1998年3月,宏远集团购买俱乐部全部股权,使其成为宏远集团全权拥有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宏远可以讲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队,队员的人事关系都转到了集团,算作宏远集团下属企业的职工。并且将主场迁至韶关。在主教练陈玉良的带领下,取得甲B第5名。
1999年,广东宏远由于球市不佳,再将主场迁至广西柳州,宏远也是国内首支把主场迁到外省的球队。同年列甲B第3名。
2000年3月9日,广西金嗓子制药厂出资800万元人民币买断了宏远集团属下的足球队两年的冠名权,球队更名为‘宏远足球俱乐部金嗓子喉宝队’主场也迁至广西南宁。该年甲B排名第7。
2001年,何锦伦接替出任广东九运会足球队主教练的陈玉良成为球队主教练,在率队在贵州主场取得了甲B第10名。
2001年12月9日,广东宏远的一二队(共35名球员)及甲B资格以18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青岛海利丰足球俱乐部,仅保留三、四线队(共57名队员)。
2003年7月3日,由东莞市南城区牵头协调区内10家最具实力的地产发展商合股出资成立东莞南城地产足球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重新整合原广东宏远队组建的‘东莞南城地产足球俱乐部’正式成立。球员主要由原广东宏远足球俱乐部三四线队队员组成。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由牵头组建的地产足球俱乐部。
当时10家发展商共筹措15股,即东莞市南城区房地产开发公司(2股) 、广东宏远房地产开发公司(2股) 、广东光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2股) 、东莞市康华房地产开发公司(2股)、 东莞市篁城开发有限公司(2股)、 东莞市御花苑商品住宅建造有限公司(1股)、 东莞市新中银开发建设有限公司(1股)、 东莞市石竹新花园建造有限公司(1股)、 东莞跨日鞋业集团有限公司(1股)、中信华南集团东莞公司(1股)。
2004年,参加了2003-2004年的香港联赛的东莞南城足球俱乐部因为球员斗殴,被香港足总处以严厉惩罚。最后取得港甲第6名。
2005年,东莞南城首次参加了中乙联赛,并以预赛南区第一的成绩进入决赛圈,只可惜在决定冲甲的半决赛中加时赛以2-3负于南昌八一,只得第三名无缘晋级中甲,此后退出了乙级联赛,从职业足坛消失,但仍保持着青少年梯队的建设。
2011年,东莞南城在经过7年的筹备后,再次参加乙级联赛。在预赛中东莞队以南区第四名晋级决赛阶段第一轮就以客场进球爆冷淘汰北区预赛冠军抚顺新野,但于第二轮负于重庆队无缘再晋级,及后又于季军赛不敌福建骏豪只得第四名。
2012年赛季结束后,东莞南城队正式转让给梅州,球队也将易名为梅州市梅县区俊诚客家足球队。除了已经签约广州恒大的七名队员(分别是门将方镜淇,后卫李伟新,前卫胡威威、廖力生、王睿、张兴博以及前锋杨超声)外,原籍梅州的叶楚贵等人将会从东莞回到梅州踢球,继续征战中乙联赛。
曼联慕尼黑空难人员名单
遇难者 英文 附注
乔夫·本特 Bent, Geoff 当时曼联左、右后卫位置的替补球员
罗杰·拜恩 Byrne, Roger 当时曼联队长及正选左后卫球员
埃迪·科尔曼 Colman, Eddie 空难中最年轻的罹难者,时年仅21岁
邓肯·爱德华兹 Edwards, Duncan 双腿多重骨折、肾脏严重受创,留医15日后伤重不治
马克·琼斯 Jones, Mark 当时曼联正选中前卫球员
大卫·佩吉 Pegg, Did 当时曼联正选左翼锋球员
汤米·泰勒 Taylor, Tommy 多产前锋球员,为曼联出战的五年内,平均每三场赛事就攻入两球
比利·惠兰 Whelan, Liam 'Billy' 前锋球员
“星海杯”青少年钢琴比赛几年举办一届?
“星海杯”青少年钢琴比赛两年举办一届。
“星海杯”全名“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大赛”,由中央音乐学院、国家大剧院、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自1985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国内历史最长、影响力最大、权威性最高、覆盖面最广的重要比赛。
参赛的选手几乎覆盖了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比赛的获奖选手代表了中国少年儿童业余及专业钢琴教育的现状和水平。
著名钢琴家郎朗曾在第四届星海杯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
扩展资料
除了星海杯外,金钟奖也是十分著名的音乐奖项。
中国音乐金钟奖(简称金钟奖)创办于2001年,是由中宣部批准设立,中国文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界综合性专业大奖,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界唯一常设的国家级大奖。
该奖从2003年第三届开始,永久落户广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大赛
百度百科--金钟奖
釜底抽薪中的主人公是谁?
发音
[编辑本段]
fǔ dǐ chōu xīn
释义
[编辑本段]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
[编辑本段]
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近义词
[编辑本段]
抽薪止沸
反义词
[编辑本段]
火上浇油、沸汤沸止
用法
[编辑本段]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示例
[编辑本段]
如今有个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典故
[编辑本段]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其他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汉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兵叛乱。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的梁国。汉景帝派周亚夫率三十万大军平叛。这时,梁国派人向朝廷求援,说刘濞大军攻打梁国,我们已损失数万人马,已经抵档不住了,请朝廷急速发兵救援。汉景帝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周亚夫说,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素来强悍,如今士气正旺。我与他们正面交锋,一下恐怕难以取胜。汉景帝问周亚夫准备用什么计谋击退敌军。周亚夫说,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敌军定会不战自退。
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要冲,必须抢先控制。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后,分两路袭击敌军后方:派一只部队袭击吴、楚供应线,断其粮道;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袭击敌军后方重镇冒邑。
周亚夫占据冒邑,下令加固营寨,准备坚守。刘濞闻报大惊,想不到周亚夫根本不与自己正面交锋,却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他立即下令部队迅速往冒邑前进,攻下冒邑,打通粮道。刘濞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冒邑。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城池,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回。刘濞无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双方对峙了几天,周亚夫见敌军已数天饥饿,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斗力了。他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攻。精疲力竭、软弱无力的叛军不战自乱。叛军大败,刘濞落荒而逃,在东越被杀。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编辑本段]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 “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 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解析
水凉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要使锅中的水沸腾,在锅底生火并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让水沸腾,可以加进一些凉水,即扬汤止沸,也可以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水一时凉了,很快又会再沸。没有从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或依靠物。
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和水凉水沸形式相似,生生变化之理相同。对立势力便是如此,与对立势力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击,等于热水止沸,可能劳而无功;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古今战争中,粮草为部队生存之根本,为部队战斗力的本源,因此,总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与袁绍征战,正面交锋,曹可能永远也无法击败袁,曹很聪明,烧了袁军的粮屯,断了袁军之根本与能源,因而大败了袁军。这是极为高明的釜底抽薪。
在现代经商赚钱中,经营者不论实力强大的一方,还是实力微弱的一方,都可以使用此计,以削弱对手势力而使之不攻自破。
探源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案例
[编辑本段]
●精工企业扼其生源痛击“老虎屁股”
1945年1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这一天,盟国空军的飞机编队对日本东京的新宿区进行了一个下午的轮番轰炸,空袭引起了熊熊大火,繁华的街道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这场大火使新宿区变成了废墟瓦砾,一片狼藉,但奇怪的是,服部钟表店的时钟塔在火灾中丝毫没有受损,依然高高耸立着,也许这意味着精工企业未来的重新崛起。
精工企业的前身诹访工厂,原来是服部钟表店下属的第二精工舍的龟户工厂,为躲避战火而迁至诹访。战后的日本,物资极度短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诹访工厂开始了企业的振兴。他们将损坏的机器修复后重新使用;为了避开停电,他们放弃休,并且常常通宵达旦地参加夜间作业。不久,诹访工厂试制出了妇女用5型手表,投放市场后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一炮打响之后,企业员工精神振奋,工人干劲十足。从此,诹访工厂进入了漫长的创业和发展时期。
1960年5月,诹访精工合并了当地的大和工业,实力大增,他们推出的“马贝尔”牌钟表在国内钟表行业精确度竞赛中连续3年获得优胜,成为全日本最畅销的钟表商品之一。这些成绩表明,诹访精工至此已在日本崛起,成为钟表行业的新生代。它拥有40栋建筑,占地7300坪,并且在所有员工的一致喝彩声中,开始了自己的“虎山行”,向钟表王国瑞士挺进。
瑞士是老牌的钟表王国。谈起钟表仪器,第一个跳入人们脑海里的准是瑞士。瑞士这个地处欧洲的国家,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他们制造的钟表也给全世界的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进入20世纪后半期,世界政局基本稳定,经济复苏,世界钟表行业发展迅速,一些新生的实力派企业不断崛起,渐渐开始威胁瑞士钟表王国的地位。日本的诹访精工就是瑞士钟表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欧米茄是驰名全球的瑞士名牌钟表,在1964年东京第18届奥运会之前的历届奥运会都使用欧米茄计时钟表,创下了17次独占计时权的辉煌历史。在东京举办奥运会的消息传出后,精工企业集团的员工们个个群情激奋,他们不能容忍欧米茄独占东京奥运会的计时权,决心要利用这次有利时机同欧米茄一比高低,使精工成为日本的骄傲。他们确信精工的技术已经赶上了瑞士,其推出的产品已经进入超越普通钟表的豪华精工阶段。在慕尼黑奥运会期间,精工企业为了摸清瑞士欧米茄的详情,派出考察队前往考察情况。通过这次考察,他们了解到欧米茄的计时装置几乎都是机械式钟表,只有几部是石英表而且还都笨重不堪时,得出了欧米茄不足惧的结论。
精工企业集团在取得了东京奥运会计时权后,调集下属3家公司的20多名技术精英组成计时装置的开发队伍。派出了3000多名技术人员,耗资30亿日元,策划了日本精工走向世界的重大方案。在各个比赛项目中,都以精工表计时。如此一来,精工表不仅映入百万现场观众的脑际,而且世界各地亿万观众都通过电视屏幕认识了精工表。
精工表果然不负众望,在东京奥运会上大出风头。当来自非洲的运动员阿贝贝在马拉松比赛中飞奔过终点时,精工瞬间数字跑表立即定格,正确地指着2.12.11.2。阿贝贝以2小时12分11秒2创造了奥运会马拉松赛的最好成绩。全场立即欢声雷动。那块在赛程中时刻追踪阿贝贝的数字跑表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干电池驱动便携式石英表,平均日差仅0.2秒。如此高精确度的精工表在东京奥运会上亮相,令同行们刮目相看。
当各项比赛结束时,优秀运动员的名字就显示在精工表旁,获奖选手所代表国家的国旗也在精工表的上方冉冉升起。更令人叫绝的是,一个特殊的精工水底表被装在游泳池内,当所有的电视镜头对着正在比赛的游泳选手时,自然而然地把水下的精工表摄入了镜头之内。奥运会期间,所有的裁判员都佩戴精工表。精工表在奥运会上一鸣惊人,很快就被人们所熟悉。而欧米茄未能再一展风,悄然隐退,其气大消。
日本精工企业的崛起,的确使昔日的钟表王国瑞士吃惊非小。瑞士国内的欧米茄、浪琴、爱佰力等名牌企业开始警戒。早在东京奥运会的前一年,在瑞士纽沙贴夫天文台举办的世界钟表竞赛上,精工表经过45天测验,以其过硬的技术取得了10、11、12名的成绩,给瑞士的厂商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瑞士举办纽沙贴夫天文台钟表比赛的目的,就是为宏扬瑞士表的威名。其实瑞士表是靠钟表调整师的技术取胜。调整师谙熟机械表的性能,对调整机械表的温度差、姿势差等整合误差有着世界最高的技术水平。在这一点上,日本人也自叹不如。但他们善于避实击虚,精工企业遂将目标转向石英表以期突破。石英表的运行原理是在石英上通入电流,使其发生伸缩性规律振动,将此振动以电气的方法连结马达来划出时间。从振动的正确性来说,机械表根本无法跟石英表相比。只要拥有耐震的能力,石英表计时并不受温度等变化的影响,能达到准确无误的程度。
当1968年精工表再次参加纽沙贴夫天文台的钟表比赛时,15块精工石英表的参赛成绩令考评官哑口无言:瑞士表都排在了日本精工表之后。恰如当头挨了一记闷棍,瑞士人久久无法回过神来。在这一沉重的打击下,瑞士厂商忧心忡忡,坐立不安,直到第二年才将得分表寄往日本,没有公开名次,宣布从此停止纽沙贴夫天文台的钟表竞赛。精工表初战告捷,有着百余年辉煌历史的瑞士表的黄金时代彻底结束。
纽沙贴夫天文台“比武”的失败,让瑞士人脸上无光,为了雪耻,为了有朝一日能夺回失去的自信和荣誉,瑞士人一味地追求机械钟表的极致和高精确度,而忽视了钟表耐震差、成本高等难以商品化的缺点。他们从惨败中逃出,却又步入了误区。日本人则相反,没有居功自傲,而是迅速转移思路,准备将成绩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将石英表商品化的战略决策。大赛中获得的知名度,又起到了为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走向市场鸣锣开道的作用。
经过不断的改进、创新,精工在石英表技术方面独领风骚,引导国际新潮流,在市场上所向披靡,盛销不衰。精工进入了强盛时期,乘胜开拓,在国际市场上势不可挡。
精工表强行在瑞士表占统治地位的欧洲登陆,通过其在瑞典的连锁店代理商立足,进行渗透。利用其质高价廉的优势,加上销售网点的支持,很快就占领了瑞典市场。在此基础上,精工进军希腊,然后又挥师挺进法德市场,将瑞士名牌表逼得步步后退。精工还为欧洲的许多运动会免费提供计时钟表,以大造声势,树立威望。在1965年英国世界业余摔跤运动会上、第27届巴尔干运动会上、第9届雅典欧洲田径选拔赛上,精工集团没有放过一次向欧洲消费者展示自家产品风的机会。
借助一次次的公关活动,精工表又占据了英国市场,并在70年代遍布美国市场。
●汤姆森削其气势,日旅游出“杀着”
去莫斯科度周末,是令人向往的。但莫斯科冬季的周末,却让人止步不前。英国的汤姆森公司日旅游项目的经办人,带了一批报界人士去莫斯科度了一个示范性的冬季周末,赢得了各大报刊连篇累牍的报道,使这一在隆冬季节去莫斯科度周末的旅游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这是汤姆森公司日旅游项目的成功事例之一。汤姆森公司负责日旅游项目的只有3人,为首的是道格拉斯·古德曼。十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地使用公关战术,为公司成为该行业中首屈一指的公司,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10年来,他们最成功的杰作是1983年的旅游项目。
经营旅游业,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推出新的度旅游活动。这对市场开发部门来说,就意味着今年的活动还在进行,明年的详细已在制定。
1983年,汤姆森公司准备推出的夏季旅游项目有:夏日阳光、湖光山色、亲密友好、马车、别墅和公寓。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这些项目,公司定于1982年9月1日发放100万份关于5种不同的度旅游活动的便览。
大多数度者心中已有了自己出国休的时间,因为工厂的休日程是早已排定的,去哪里度也早有打算。所以,对经营旅游业务,尽早推销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竞争对手推出他们的活动之前,越早落实你的活动便越有利。汤姆森公司就习惯于抢前发售《旅游便览》。1981年9月,刚发售《旅游便览》一周,汤姆森公司就订出了6万张票,一些旅游商店甚至排上了队。
当然,率先推出旅游项目也有不利之处,其他的旅游公司可以在最后确定自己的价格之前,看一看汤姆森的订价,然后在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时,把价格订得比汤姆森公司的低些。这样,竞争对手便有了有利条件,可以借此在广告和公共关系活动中大加宣扬。对此,汤姆森公司已早有准备。
1982年9月1日,汤姆森公司开始发售1983年夏季的《旅游便览》。由于3个月前就已经确定好了日期,并安排好了各项活动,第二天,5家全国性的报纸、BBC广播电台和各地方报纸、地方电台,以及旅游出版物,都大张旗鼓地为汤姆森公司进行宣传,引起了度者的注意。当9月下旬,其他旅游公司开始推出他们1983年的《旅游便览》时,汤姆森公司指定的日旅游价格亮相了:比竞争对手的价格低得出乎人们的意料。公司的应变生效了。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英镑的疲软,引起海外旅游项目成本上升,迫使各旅游公司收取10%的附加费,让旅游者承担。虽然收取附加费令游客不快,但多年来在包价旅游中已为人们所接受。10月份,有一家著名的旅游公司推出旅游项目,对旅客承诺不收附加费。汤姆森公司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作出了反应,允诺不收附加费,并对自己的旅游项目进一步宣传。
到了11月,旅游业的老板们感觉有点不对劲,早先预订的旅游票没能兑现。往年9、10、11三个月通常是订票稳定的时期,但今年的订票情况很糟,订票量只有去年的70%。由于去年秋季的预订销售就不振,各旅游公司都在怀疑明年夏季的包价旅游能不能摆脱经济衰退的影响。
以往,圣诞节后的几周,总是订票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往往能销售约一半的旅游票。前两年就已经看出人们有推迟订票的倾向,报纸上也是积极地鼓动人们稳住劲,等待最后的讨价还价。汤姆森公司正是看到了这一有利的时机,决定主动取行动,重新争取价格上的主动权,鼓励人们订票。
汤姆森公司的主要应变措施之一就是在必要的情况下,重新印制和发售《旅游便览》,提供更低的价格。这将使公司的日旅游项目价格非常有竞争力,使得其他的旅游公司措手不及。此举大大繁荣了日旅游业务,这是人们所没有意料到的。
汤姆森公司的《旅游便览》是由设在意大利的印刷公司分批印制的,共计300万份。100万份用于9月份推出旅游项目时发售,到12月份由旅游代理商全部发完;150万份准备在12月和1月的旅游高峰时期发售。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汤姆森公司重新印制了320页彩色的《旅游便览》,其中有50多个日旅游项目减价10~50英镑,几乎在《旅游便览》的每一页上都有新的标价。《旅游便览》的封面也予以重印,印上了“不收附加费”的保证和减价的声明。《旅游便览》被悄悄地运回了伦敦的仓库,只对有关职员透露了实施的。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经营活动中,不允许走漏一点有关重新推出《旅游便览》的消息。报刊上哪怕用最微不足道的言词,说汤姆森公司正在筹划什么,都会使竞争对手警觉,使他们有时间取行动。
1982年12月6日,星期一,汤姆森公司重新推出日旅游项目。由于在此之前已做了周密的安排,被邀请的人在短期内就被召集起来,无一人缺席。记者招待会开得非常成功。当天的晚报、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都给予报道。首先报道这一新闻的是伦敦广播公司。它广播了对汤姆森公司新任董事约翰·麦克奈尔的访。然后是IRN报业辛迪加的报道和地方电台对当地汤姆森公司发言人的访。国际电视网作了长篇新闻报道。BBC电视台在汤姆森公司的总部办公室,拍摄了供晚上9点新闻播放的访。《标准晚报》以通栏标题,宣布了这次隆重推出,用显著的版面报道了这则新闻。
令汤姆森公司难以忘怀的是12月7日,星期二这天,汤姆森公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报纸覆盖。每家全国性的报纸都刊登了消息,有些甚至还在头版,报道的质量令人惊喜。其中9家全国性的报纸提到汤姆森公司72次,若干种地方报纸在头版头条给予报道。报纸和电台的报道持续了整整一周。电台和电视台还在全国的日节目中发布了消息。竞争对手的反映是可以预料的,他们称之为“杀着”。其他旅游公司都来不及重新印制他们的《旅游便览》,因而处于被动地位。一家较大的旅游公司在圣诞节前没有相应地降低价格,电台在访该公司的发言人时,开门见山地说:“你们公司是否被汤姆森公司这着棋弄得狼狈不堪?”
报刊上连篇累牍的报道,使汤姆森公司的名气大增。在重新推出日旅游项目那一周的周末,有一个调查机构做了专门的调查,测试各公司的知名度,结果显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汤姆森公司,对汤姆森公司的日旅游项目有强烈的购买意向。
各旅游刊物都用大量的篇幅介绍这次重新推出,旅游代理商热烈欢迎并对之予以很高的评价。许多旅游专栏作家都赞赏汤姆森公司的行动,开始鼓励游客早订票,以得到早订票的价格折扣。声望极高的旅游期刊《旅游代理》在1月号载文说:“汤姆森公司瞅准了时机,不给竞争对手在圣诞节前作出反应的时间。实际上汤姆森公司的这一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的公共关系优势,发起行动的时间恰到好处。”
1月份创造出了新的订票记录,到月底,旅游业务急剧回升。汤姆森公司推动了旅游活动,1983年的夏季旅游呈现出了良好的前景。
●博取众家之长使自己永立不败之地
这是指在商业经营中,及时捕捉市场信息,进行科学的决策,生产出独具特色的产品供给广大消费者使用,这里的“鲜”,是指商品的品质好,具有新、特、奇等方面的优点。这条生意经意在表明:经营者的这种经营不是靠什么外在的力量和偶然的机遇,而是依靠自己的眼力、观察市场发展趋势,以自己所具有的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生产技能、生产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适用产品。广销各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50年代有个叫鬼冢喜八郎的日本人,得知体育运动要展,便想从生产运动鞋上发财致富。但他一无资金,二无生产设备,怎么能与已有的厂家竞争呢?只好另谋良策。他走访了许多优秀篮球运动员,与他们一起练球,终于亲身验证了篮球鞋的缺点:容易打滑,止步不稳,影响投篮的准确性。怎样扬长避短,生产出独具特色的运动鞋呢?鬼冢喜八郎饮食无味,昼思夜想,终于从鱿鱼触足长着的一个三吸盘上受到启发,决定把平底改为凹凸底,以防止打滑。试验一举成功,鬼冢的新型球鞋排挤了所有厂家的同类产品,人们争相购买,产品备受欢迎。这个实例说明,“一招鲜”就是在博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顺从消费者的需要生产,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使自己的产品保持销售旺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让顾客先尝后买名扬四海
这是一种古老的生意经。“先尝后买”它给顾客提供了一个选择商品的自由,让顾客自己去检验商品的质量,评判商品质和价是否相称。消费者经过亲自的检验,感觉商品质量不错,就会产生购买动机。
我国各地的农贸市场,卖食品的摊贩常常用“先尝后买”的办法主动热情地招待顾客。卖西瓜的切一块让你品品味道甜不甜,卖花生的请你吃几颗评评脆不脆。这种“先尝后买”的经商之道,可算是摸透了顾客的心理。可惜,这种传统的生意经还没有被国营商店所广泛用。
在成都,一些大商店也开始时兴“先尝后买”了。一些商场的糕点经营部开辟了“一分货”专柜。他们把各种糕点切成小块,顾客花一分钱,取一块尝尝,然后再决定买不买。这种办法很受顾客的欢迎。
台湾的HT茶庄当顾客上门时,总会先享受到一杯香醇的佳茗,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奥秘。负责人LXF说,这杯茶水不仅增加了顾客对公司的亲切感,也常由它促进双方的感情,交流彼此对茶叶的研究体会心得;再说,有许多顾客喝了这杯浓郁甘润的茶水,也会兴起尝试的念头,而买回去让家里人品茗。若是觉得合乎口味,以后也许会成为这茶的爱好者,就会经常上这儿来买。谁能小看这杯茶的功用呢?
河北某某镇食品公司试制了一种新酒,拿到各个门市部零售时都附有一瓶样酒,供顾客试尝。由于货真价实,迅速地打开了销路。现在许多商店在出售商品时都实行了这种“先尝后买”的方式。如电视机试看、电冰箱试用、自行车试骑、服装试穿等等。顾客是最公正的,如果你的商品确是物美价廉,只要让顾客“品尝”,自会名扬四海,货畅其流。反之,要是质次价高,当然是买者廖廖无几。不过,从顾客品尝后的反映里,可以找出差距,以便改进生产。所以,“先尝后买”这个生意经既有利于消费,又有利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