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雄在历史上是被谁杀死的?死于哪年?
2.想知道中国历史(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人
3.三国演义里的武功排名前十位是谁
4.安史之乱时在叛军身后坚守六年的平卢军,其节度使的死因是个疑案
华雄在历史上是被谁杀死的?死于哪年?
华雄(?-190年),东汉末年武将,于董卓手下为都督之职。三国志中描写孙坚参与讨伐董卓之役,一度败北,但后来收拾败军,进行反击,有关羽温酒斩华雄之说。
(一)历史上华雄是孙坚斩的,与关羽无关,请阅陈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二)《三国演义》中关羽斩华雄一段很是精彩,可惜不是历史事实——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在《三国演义》中,对华雄这个角色有较多的发挥,描写华雄为董卓的猛将,自荐抵抗山东地区反对董卓的诸侯联军于汜水关前,他先后斩杀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孙坚部将祖茂、以及袁绍部将俞涉和韩馥手下潘凤等人,最后关东联军派出关羽与之一对一决斗而被杀。《斩华雄》也成为京剧中的一出著名的剧目。关公斩了华雄,于是名扬天下。
正史上华雄是被孙坚做掉了。无论是死在谁手上,华雄都用他的脑袋成就了一个英雄的威名,理所当然成为三国第一龙套。
华雄在三国第五回登场的,当时十八路流氓剑指洛阳,锋芒不可一世。天子驾下的扛把子董太师如坐针毡,准备派吕布出汜水迎敌。这时候华雄挺身而出,一句:“割鸡焉用牛刀?”讨了个先锋大印,浩浩荡荡的出关了。
当时的情况,华雄在董卓西凉军团中的地位应该不咋地,官职在郭李张樊之下。按说一个小人物在这种场合出来挑头,领导应该不会爽他。何况汜水是战略要地,西凉帐下又人才济济。但是他巧妙地将吕布比做牛刀,又将十八路流氓比,这点同时讨好了军事主管和集团总裁。由此看来,华雄是个有点脑子的人,至少丫会讲话,讲话的艺术在于拍了别人的马屁却不让被拍者认为这是拍马屁。这点,华雄做到了。
有脑子的龙套粉墨登场了,战绩异常彪炳。先是五百步兵干掉了鲍忠的三千轻骑,然后又大破了孙坚。我们可以分析下当时的情况,孙坚是十八路流氓之一,兵力不会少于一万。华雄只有五千人马,实力对比是二比一。恰恰是这五千人,突袭加铁围,灭了孙坚的一万精兵。孙坚加上手下四将,按武力分析(吕布超超一流,张飞超一流的标准),孙坚一流;程普差点,属于超二流;按照后期的表现,韩当应该在准一流和超二流之间,黄盖属于准一流;祖茂再不济,至少也是准二流水平。可惜就是这五个饭桶,被华雄一个人挑得鸟兽散。祖茂更是连一刀都躲不过,威风之下,震慑江东群豪。
后面的俞涉潘凤,只不过是汜水战前开胃的小菜而已。遍视三军,莫敢于之敌。最后袁绍没了招,关公终于得到了露脸的机会。顺便一说,关公请战时可没有华雄那么聪明,大大咧咧的晃颠出来,说:“TMD这个小K算鸟让爷爷去结果了他。”效果可想而知,场子里的大多都吃过华雄的苦头,你一个小小马弓手突然挑头还大言不惭,结果搞的吃了败仗的都很没面子。估计但是在下面的鲍信孙坚王匡韩馥都觉得脸上挂不住了,袁绍想去你小子死了败士气万一赢了兄弟们的脸往哪里放,于是下令乱棍打出去。还好曹操会做人,才使得关公捡到了便宜。
这一段老罗渲染的极其精彩,特意安排温酒斩华雄来烘托关二的神勇。其实关二和华雄的实力差距并没那么大,最多也只是超一流和一流之间的对话(后来的斩颜良文丑是因为关公在马快上占了便宜)。其实双方谁都有机会,名震天下的机会,只可惜关公把握住了,威名华夏;华雄输了,轮为一个龙套。
按照现在节目的套路:两强相争,谁都会有机会。短信12XXX,认为关二会赢的请发送1,认为华雄会赢的请发送2,认为双方平手的请发送3,礼品丰厚。。。
当然不会这么庸俗,但是荣誉是属于胜利者的,这点谁都不会否认。
华雄第五回登场,第五回消失,出现不过百余字。历史再给他个机会,或许还是这个结果。
漫漫黄沙,华雄刀指关公:“匹夫何人,可知鲍忠祖茂俞涉潘。。。”寒光闪过,冷艳锯已占上了鲜血。
龙套终究是龙套,逃不过命运的支配。
谁是龙套,或许谁都是龙套!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着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宏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 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想知道中国历史(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人
我认为隋唐年间的单雄信是这种人
单雄信(?--621) 曹州济阴(曹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617年,任左武侯大将军。618年,率军投降王世充。620年,李世民率军包围东都。 单雄信与尉迟敬德交战,被刺坠马。次年,李世民克东都,王世充降唐,单雄信被杀。
人物简介
单雄信(581-621)姓单名通字雄信,家住山西潞州(长治)天堂县城南八里二贤庄赤发灵官,祖籍曹州单父(单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手使金顶枣阳槊,胯下骑闪电乌龙驹。人称:赤发灵官,一柄金钉枣阳槊,勇冠三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深孚众望,性格倔强,不屈不挠,慷慨赴难,是一个让人“服气”的历史人物。617年,任左武侯大将军。618年,率军投降王世充,被称作飞将,“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620年,李世民率军包围东都。单雄信与尉迟敬德交战,被刺坠马。次年,李世民克东都,王世充降唐,单雄信被杀。
编辑本段单雄信形象的历史演变
1、唐宋时期:骁将与逆贼
有关单雄信的生平事迹,《旧唐书》卷53《李密传单雄信附传》有简略记载:“单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让与之友善。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密偃师失利,遂降于王世充,署为大将军。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喝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东都平,斩于洛阳。”《尉迟敬德传》里还记载了单雄信曾在御果园追杀李世民,后为尉迟所败。此外,《李传》还记录了“割股啖肉”一事。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载单雄信故事则富有色彩:“单雄信幼时,学堂前植一枣树。年至十八,伐为枪。长丈七尺,拱围不合,刃重七十斤,号为寒骨白。”可见当时单雄信是作为英雄人物形象,其事迹为人们传诵,并化。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单雄信武艺高强,是一名骁将,可能是当时“山东豪杰”中的一员,他与唐开国功臣李勣情深意重,在当时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因此,他作为一名反唐的将领,却得以列入正史传记。他曾放过李世民一命,却终遭斩首。
在宋代,对单雄信的评价出现了明显的分歧。《资治通鉴》完全否定了单雄信,而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又把单雄信尊为神灵,民众为他立庙,并祭祀他。据此可见单雄信在宋朝民间社会的影响极深,其事迹逐渐被化。
2、元代至明前期“卖国奸贼”
在元杂剧中,单雄信被丑化而成为反面角色。尚仲贤《尉迟恭单鞭夺槊》写单雄信“逞大胆心怀奸诈”。他为了追杀李世民以立功,不顾与徐茂功的结义之情,割袍断义。说:“往日咱两个是朋友,今日给为其主也,……你若再赶将来,我一剑挥之两段。”这一故事歪曲史实,将单雄信塑造成为一个利欲熏心、无情无义的小丑。
《秦王词话》是据宋元明前期“说唐”题材说唱文学编写而成的一部话本。书中单雄信的形象紧承元杂剧而来,并完全被丑化。它新增的单雄信两个材料:(一)“怀奸卖国”。单雄信原是李密手下的“五虎将”之一,往河南催粮,中了王世充的美人计,结果降郑,做了王世充的驸马。然后,他诈病回金墉,在魏、郑交兵之际,放郑兵入金墉城。他洗荡李密宫院,“把皇后、太子、嫔妃,尽行斩尽不留”(第11回)。随后,将李密众家眷押解回郑,胁迫众将降郑,事后却又阻止王世充给他们加赠官职,让他们以半俸闲住长随营。(二)问斩之际贪生怕死。单雄信被唐兵擒拿,临斩之际,怕死求饶,请求徐茂功为他“善言一解”(第44回),遭到徐茂功的拒绝。单雄信死后托生为盖苏文,二十年后再与唐为敌。《秦王词话》将单雄信塑造成了十恶不赦的“奸贼”:他卖主求荣,直接导致瓦岗事业的瓦解;他艰险残暴,嗜血成性,其残忍令人发指;他追逐名利,不重情义。这些不但不符于史实,更令钟爱于隋唐英雄的读者感到痛心。
3、晚明至清代:绿林豪杰
《隋史遗文》是晚明文人袁于令在说唱文学“旧本”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部通俗。[5]书中单雄信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他由一个反面形象变成了一个被肯定、讴歌的正面形象,这一形象融入了底层民众的一些思想意识。
首先,单雄信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隋史遗文》揭露他的真实身份,是绿林首领。其次,《隋史遗文》充分展示了单雄信的侠义品格。他的扶危救弱,患难相扶,荣辱与共的精神,是市井民众所推崇、敬仰的准则——“义”的体现。第三,《隋史遗文》表现了单雄信的复仇意识。李渊曾误杀单雄信之兄,单雄信从此与李家结下深仇,故而与唐王朝反抗到底,至死不降唐。
清代中期通俗《说唐全传》中单雄信的形象成了底层民众的代言人。《隋史遗文》和《说唐全传》完成了对单雄信形象的最后塑造,至此,单雄信作为一个悲剧性英雄形象已深入人心。他豪侠仗义、扶危济困、忠诚守信、宁死不屈的英雄品格,为世人称道,他叱咤风云的壮烈人生,为后人激赏。京剧《锁五龙》(又名《斩雄信》)、《卖马》等都赞扬了这位民间英雄。现今山西治市西郊单雄信府第——二贤庄遗迹犹存,单雄信故事仍留存于民间记忆,为当地人们传颂。
4、《隋唐演义》里面的单雄信:忠义两全
《隋唐演义》作者是清代的褚人获,自然成书于清代。关于单雄信的形象,褚人获的观点和明清主流观点一样:绿林豪杰,骁勇善战,忠义两全。前文说过,《隋唐演义》参照的就是《隋史遗文》里面的记载。而单雄信在这里的形象,完全是正面的,光辉的。他广交豪杰,干的是劫富济贫的买卖。骁勇善战,是隋唐第18条好汉,五虎上将第一名。侠义当头,二贤庄赤发灵官单二爷义气的名头响当当。最后他力保洛阳,宁死不降唐,最终壮烈惨死。可谓隋唐忠义第一。这个版本的单雄信,是被普通大众普遍接受的形象。也是最接近史实的单雄信形象。
编辑本段其人其事
旧唐书记载,公元620年,李世民进攻王世充,在外出侦察时被发现,单雄信挺枪直取李世民,在枪快刺到李世民时,被赶来的尉迟恭刺落马下,李世民才得以幸免。这大概是单雄信最辉煌的战绩。
不过《隋唐嘉话》倒是记载了另一个故事:“密既亡,雄信降王充,绩来归国。雄信壮勇过人。绩后与海陵王元吉围洛阳,元吉恃其膂力,每亲行围。王充召雄信告之,酌以金碗,雄信尽饮,驰马而出,枪不及海陵者尺。绩惶遽,连呼曰: "阿兄阿兄,此是绩主”。雄信揽辔而止,顾笑曰:"胡儿不缘你,且了竟。"李元吉自恃勇力,喜欢亲自外出打猎,差点被单雄信干掉,幸亏徐世绩及时赶到,出言相求,才救了李元吉一命。不过在《旧唐书》里,这段故事被安在李世民身上(“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世绩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显然,前者更具有可信度。如果徐世绩大喝一声:“此秦王也。”我要是单雄信,知道对面的是李世民,绝对不可能“惶惧,遂退”,一定是更用力的刺过去。
[单雄信]
单雄信
此后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窦建德在虎牢关兵败被俘,“世充惧,率其官属二千余人诣军门请降”,单雄信自然也在其中。李世民不愿饶恕单雄信,“斩于洛阳”。
《隋唐嘉话》里记载了单雄信被斩的全过程。“充既平,雄信将就戮,英公请之不得,泣而退。雄信曰:"我固知汝不了此。"绩曰:"平生誓共为灰土,岂敢念生,但以身已许国,义不两遂。虽死之,顾兄妻子何如"因以刀割其股,以肉啖雄信曰:"示无忘前誓。"雄信食之不疑。”从这段记载看,单雄信并没有慷慨赴死的决心,因此才会对徐世绩说,“我固知汝不了此(我早就知道你办不成)”。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是在埋怨徐世绩不得力或者不卖力,没有求情成功(所以徐世绩要为自己辩解一番,还割肉明志);或者是说单雄信早已经猜到自己必死,但是还心存侥幸,可是徐世绩求情失败,他才说“我早知道你办不成”。总之是看不出什么英雄气概的。
单雄信在战场上分明是个勇将,但是为什么在战场之下却贪生怕死,轻于去就呢?到底哪一个形象才是真实的单雄信?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单雄信无非就是另一个小号的吕布,勇武,但性格反复、不善择主,而绝非关张一类人物。
编辑本段单李积怨
单雄信祖父名登,曾助北周宇文氏统一北方,战功卓著,拜护国将军,守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公元579年雄信之父禹袭父职仍守东昌。隋开皇元年(581年),隋将李渊率部攻周,围东昌,单禹与之血战七昼夜,城破后被俘不屈被李渊所杀。单李积怨当由此始。单氏一家由家将保护出逃,不敢在山东久留,辗转来到潞州。很可能当时因单家官宦之家,出逃时携有金银,所以能在潞州盖庄园、置田地,定居下来。而观现在的二贤庄地形,孤居高岗,不与周围村落接近,也正是隐居避祸之所在。
[《隋唐英雄传》中的单雄信(任山饰)]
《隋唐英雄传》中的单雄信(任山饰)
李渊去太原做官时,朝廷中的宇文述担心他日后有变,便派出宫中精锐的禁卫军在城外楂树岗伪装成强盗去劫杀李渊~李渊靠着自己奇准的箭法,与自己的家丁们才勉力抵挡住!后经秦琼解救才顺利将这帮精锐东宫卫士打退!李渊一人去追~感觉马已疲、人已累~正准备回去的时候!忽然见远处有一骑向己奔来~李渊误以为还是刚才盗贼一伙~便轻拽雕弓~飞射一箭!那人在百米之外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就被射中咽喉落马而亡~谁想他射死的是潞州二贤庄上人单雄忠!
二十多岁的单雄信已名噪绿林,成为“九省五路绿林英雄都头领”,为总瓢把子,侠肝义胆,英雄勇武。大义结交、解救窘困卖马的秦琼,后贾家楼四十六友结义,举义反隋,占据瓦岗山。现在当地父老犹能指称一些英雄的姓名,如称王伯当是单雄信的亲密助手,好多事务都由他们俩共同决定,称北面的好汉是王君可、史大耐,南面的好汉是黄河上的鲁明星、鲁明月兄弟,西面的好汉是少华山上的齐国远,李如珪等。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37岁的单雄信同王伯当、徐世绩(jì)等一起加入瓦岗军,成为这支反隋义军的重要将领,单雄信被任命为左武侯大将军。隋朝旧将李渊从太原起兵后,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既和义军一同反隋,又与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王世充等互相攻击。在瓦岗散将,瓦岗旧部纷纷投唐之际,单雄信率部投靠了反抗唐朝的王世充。公元621年,唐郑交兵,王世充向李世民称臣,单雄信单骑突围,血战被擒,誓不投降,被李世民斩于洛阳渚上,时年41岁。
诗曰:隋末英雄起四方,其中单数瓦岗强。咬金大斧秦琼锏,打的瓦岗不姓杨。
编辑本段单秦恩怨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骠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随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编辑本段单家后人
单雄信死后,部分子孙为避难改姓尚,在山西治市二贤庄有单尚不分的说法。单雄信第11代孙单兴、单旺、单茂、单盛加入黄巢起义,人称黄军四杰。
编辑本段评书中的单雄信
贾家楼46结拜兄弟,最后各为其主,兵戎相见了!很大一部分保秦王李世民,而单雄信因家仇不降、反唐不息,最后被捉,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战斗,但单雄信并非因此而放弃战斗。被杀的时候,曾经的那么多兄弟就在身旁,能跪下求秦王的不杀这个曾经江湖大哥的寥寥无几,秦琼回来的时候已经被杀了。
而我怀疑,秦琼的正好不在场,并不排除此人故意躲开的可能。他只是比其他所谓的英雄们高明:故意不在场,造成不是他负义的像。如若他在场,也不见得就会跪下求情。
单雄信绿林气息极浓,非常爱结交朋友。在被王世充拉拢之前,没见他做过什么不够光明磊落的事,干的是劫富济贫的绿林行当,交的是三山五岳的朋友,仗义疏财,对朋友掏心掏肺,绝对称得起是条汉子。
有人评论说,可惜单雄信为了兄长被误杀之仇,明知王世充不是明主,却不肯弃暗投明,过于计较家仇而误了自身,襟怀显得不够开阔,最后自刎可悲可叹!
某有一话:所谓的明主等等都是扯淡,只不过是利益共同体,投明也许是一种对正义的选择,但也未尝不是一种利益选择。
[单雄信]
单雄信
或者,是将正义和利益的完美结合。但汉子也许会选择单纯的亲情。可以为了利益误杀你出卖你,但你的生身不会。而且,“主”可以变换,可以选择,但你的生身是不能选择的。这就是为什么单雄信不能“顺应历史潮流”,留给我们的遗产。这个遗产并不可悲,只有悲壮,是闷在心里,说不出的这种壮烈。他的那种为朋友奋不顾身的情意值得我们效仿!
"而我怀疑,秦琼的正好不在场,并不排除此人故意躲开的可能。他只是比其他所谓的英雄们高明:故意不在场,造成不是他负义的像。如若他在场,也不见得就会跪下求情。"这句话说的太可笑了!单雄信是条汉子谁都知道,单二爷死的悲壮谁都惋惜。但是不要把酸水吐到秦琼身上!《隋唐演义》、《说唐》讲秦琼就是讲的一个字——义,为什么秦琼都成秦二哥?因为他忠义堪比关二爷!所以我相信单雄信跟秦琼之交绝对是义结金兰的典范。
即使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有争议,但是我认为他是一个英雄,虽然他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投降于唐朝,但是他对朋友的仗义,他的劫富济贫,一直为我所敬仰。其实每一个人的信仰不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并不能说谁对谁错,这只是立场问题罢了。也许历史就是让人来长评的吧
三国演义里的武功排名前十位是谁
“鬼神”吕布
2.“古之恶来”典韦
3.“常胜将军”赵云
4.“武圣”关羽
5.“燕人”张飞
6.“虎痴”许褚
7.“双煞”颜良文丑
8.“神威天将军”马超
9.“白马将军”庞德
10.“硬骨老将” 黄忠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
参考资料:
安史之乱时在叛军身后坚守六年的平卢军,其节度使的死因是个疑案
回顾安史之乱,人们关注的焦点都是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的丰功伟绩,在东北营州,安禄山的老巢后方,却有着一群人在不屈不挠的为坚守。 他们原本是安禄山的部下,隶属平卢军,安史乱起后仍然忠于唐王朝,在与中原隔绝、周边叛军异族环绕的情况下屡次与叛军作战,坚持了六年之久,最后渡海到了山东半岛。 这六年中历任平卢节度使的是刘正臣、王玄志、候希逸,刘正臣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权威史料中记录是被王玄志毒杀的。 但刘、王二人都是忠于唐王朝的将领,这个结果似乎不合逻辑。在古代日本史书《续日本纪》和古代朝鲜史书《渤海考》当中有着不同的记录,虽然不能说推翻了正史的记载,但也为后人了解这个疑案提供了另外的信息。 安禄山叛唐,他带不走三镇十八万唐军 天宝后期,安禄山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十八万。同时,安禄山身居骠骑大将军、东平郡王,兼云中太守、柳城太守,又加尚书左仆射,赐闲厩、五坊、宫苑、陇右群牧都使,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所以天宝十四载安禄山拿出伪造的诏书,说要杀杨国忠清君侧的时候,三镇将领并未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毕竟无从验证真伪。 但等到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一个多月渡过黄河,攻克陈留、荥阳,进逼洛阳后,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了这是一场什么样性质的,所有人都要选择自己的立场了。 当时安禄山任命了贾循为范阳节度留后守卫大本营。 贾循是个为征战多年的将领,曾在蜀中战胜吐蕃,在河北张守珪和安禄山手下也立过战功,是当时河北高级将领之一。 忠于唐王朝的颜真卿、颜杲卿兄弟都在河北为官,暗中联络各方人士准备在背后给安禄山捣乱。其中联系的一个就是贾循,「 ”禄山负恩首乱,虽陷洛城,必当夷灭。公盍建不代之功,诛其逆将向润客、牛廷玠,拔其根柢,禄山西不能入关,则坐而受擒,天下可定也而。”(《旧唐书》) 当时的情况确实如颜杲卿使者所说,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洛阳,但前方有潼关天险,一旦范阳老巢丢失,叛军就是无源之水,覆灭是必然的。贾循对此虽然认同,但犹豫不决没有行动。 安禄山留下的另一个将领向润客(牛润客)是贾循的副手,得知此事后密报安禄山,安禄山派人回范阳,借与贾循商议事情的机会,「 ”阴伏壮士以弓弦缢杀之”。 这时颜真卿、颜杲卿兄弟已经招兵买马重新竖起了大旗,安禄山就命史思明等人回师镇压,史思明不但重新占领了河北地区,还与从山西东进的郭子仪、李光弼多次作战,叛军后方重新安稳。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当时安禄山任命的平卢节度使是吕知诲,杀了忠于唐王朝的一些将领,而其他将领暗中联络,以刘正臣为首,杀了吕知诲,又联络镇守辽东的王玄志,二人遥相呼应,派遣使者飞奏长安。 天宝十五载四月得到朝廷的回复,授予刘正臣为平卢节度使、柳城郡太守等职,王玄志也被任命为安东副大都护。 这时,安禄山虽已在洛阳称帝,但潼关天险被哥舒翰守得水泄不通,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与史思明作战已经逐渐占了上风,西南方向鲁炅、东南方向张巡等人都稳定了局面,刘正臣等人在东北平卢,堵上了叛军的最后一条通道,叛军已经被战略包围,局面一片大好。 (当年的潼关是天险,可不仅仅有肉夹馍) 险些攻陷安史叛军老巢的平卢军,刘正臣的死是个疑案 战略包围圈是李隆基给打开的,李隆基强令哥舒翰出击,被叛军大败,潼关失守,战略包围圈的最关键一点被打开。之后就发生了李隆基逃往蜀中,马嵬驿兵变,唐肃宗在灵武继位,并召郭子仪、李光弼去灵武。 于是,在安禄山的河北老巢,只剩下平卢军一只正规唐军了。刘正臣率领平卢军,「 ”攻长杨,战独山,袭榆关、北平,杀贼将申子贡、荣先钦,擒周钊送京师”(《旧唐书》)。 这段时间平卢军战绩辉煌,奚王阿笃孤也与刘正臣会合,派遣骑兵万人一起攻打范阳。即使奚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安禄山,半夜攻打平卢军,却被刘正臣手下李忠臣在温泉山击败,其大首领阿布离被擒后杀了祭旗。 刘正臣的平卢军攻破了渔阳,已经与范阳近在咫尺。 而失去压制的史思明北上,与出征范阳的刘正臣交战,刘正臣没有提防,「 ”遂弃军保北平,正臣妻子及军资二千乘尽没。”(《旧唐书》) 史思明身为叛军二号人物,这场叛乱也以安史二人命名,可不仅仅是安禄山的副手这么简单,其军事才能不容小觑,刘正臣败在史思明手下并不冤枉。 战败后的平卢军又发生了内乱,刘正臣被鸩杀,他的副手徐归道接任平卢节度使,并归附安禄山叛军。之后,王玄志、候希逸等人又杀了徐归道,王玄志任平卢节度使。 「 ”正臣奔归,为王玄志所鸩而卒。逆贼署徐归道平卢节度,王玄志与平卢将侯希逸等又袭杀归道。”(《旧唐书》) 「 ”(刘正臣)因袭范阳,为史思明所败,奔还,(王)玄志鸩杀之。”(《新唐书》) 「 ”平卢节度使刘正臣自范阳败归,安东都护王玄志鸩杀之。禄山以其党徐归道为平卢节度使,玄志复与平卢将侯希逸袭杀之。”(《资治通鉴》) 三部正史都说是王玄志杀了刘正臣。 但当时的日本史书《续日本纪》中记载,「 ”(天宝十五载,至德元年)十二月丙午,徐归道果鸩刘正臣于北平,潜通禄山。幽州节度使史思明谋击天子,安东都护王玄志仍知其谋,帅精兵六千余人打破柳城,斩徐归道,自称权知平卢节度,进镇北平。” 朝鲜古代史书《渤海考》当中也记载,「 ”十二月丙午,(徐)归道果鸩刘正臣于北平,潜与禄山幽州节度使史思明通谋击唐,安东都护王志玄知其谋,率精兵六千余人,攻破柳城斩归道,自称平卢节度,进屯北平。” 这两个说法几乎一样,估计史料来源相同,都是当年倭国遣渤海使小野田守回国后,向当时的倭王奏报的内容。 (仿唐修建的日本京都,倭国当时与东亚各国往来很多) 刘正臣和王玄志都是忠于唐王朝的,如果正史记载为真,那么只能说刘正臣战败后思想转变又存了投降叛军的想法,才被王玄志杀死。但平叛后,刘正臣被追赠工部尚书,所以刘正臣因准备叛唐被杀不合逻辑; 如果王玄志是为了争权才杀掉刘正臣,又无法解释刘正臣麾下一班将领能够服从王玄志。包括李忠臣和候希逸,这二人后来都是割据藩镇,李忠臣虽然因叛唐被处死,但安史之乱时都是刘正臣手下屡立战功、对唐王朝忠心耿耿的领军大将。 所以,《续日本纪》当中的记载更符合逻辑,刘正臣是被叛唐的徐怀道毒死,王玄志和候希逸杀了徐怀道,为刘正臣报了仇。 平卢军的六年坚守,压巫闾,临幽都 王玄志接任平卢节度使后,仍然不断与叛军作战,「 ”御史大夫王玄志压巫闾,临幽都”(《新唐书》)。 巫闾就是医巫闾山,在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市北宁,平卢节度辖区名山;幽都就是幽州,范阳节度使的治所所在地。说明王玄志在平叛过程中也是有重大贡献的。 「 ”至德二载正月,(王)玄志令(李)忠臣以步卒三千自雍奴为苇筏过海。贼将石帝庭、乌承洽来拒,忠臣与董竭忠退之,转战累日,遂收鲁城、河间、景城等,大获资粮,以赴本军。复与大将田神功率兵讨平原、乐安郡,下之,擒伪刺史臧瑜等。防河招讨使李铣承制以忠臣为德州刺史。”(《旧唐书》) 这段时间平卢军不但守住了营州,还不断渡海攻击叛军核心区域。另外,平卢军的存在,压制了东北的契丹和渤海国彻底加入叛军,只有奚族位于平卢军以南,出兵十万加入了叛军。 (平卢军节度使历任职官表,网图,非本人整理) 后来王玄志病死,下属将领李怀玉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推举候希逸接任,朝廷接受,这是唐王朝节度使由下属兵将废立的开始。 候希逸也继续坚守,「 ”与贼确,数有功。然孤军无援,又为奚侵掠,乃拔其军二万,浮海入青州据之,平卢遂陷。”(《新唐书》) 平卢军与中原通道被阻隔,孤军无援,坚守数年后无奈突围撤离,平卢失守,唐王朝在东北再无一兵一卒,契丹和渤海兴起,掀起了下一个大时代的序幕。 安史之乱中的平卢军,只是整个平叛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支线,刘正臣的死亡也并非影响深远的重大。但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知道历史并非只是郭子仪等几位名臣的舞台,这些「 ”小人物”同样重要,可能不那么光彩夺目,但同样厚重深沉。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