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国科学之父:罗蒙诺索夫
2.有那个名人暂时失败,后来又获得成功
3.沃尔夫·格里高里夫维奇·梅辛的人物经历
4.身残志不残的名人事迹
5.跪求历届沃尔夫数学奖获奖名单
俄国科学之父:罗蒙诺索夫
偶然在一个财经谈话节目中听到主持人提到俄国“科学之父”罗蒙诺索夫事迹,讲的是一个贫穷渔夫之子,羡慕别人会读书,梦想买一本书,通过拼命帮父亲打渔,最终用2张海豹皮换了一本书,自己根据别人讲的故事去猜那本书上的字来自学,后来只身一人离家,走了上千俄里(俄里=1.06公里)到莫斯科求学,先寄居到一位老乡家中打工,通过勤奋劳动感动主人,主人把他介绍到俄罗斯的一个小学读书,这时已经19岁的他,用三个半月读完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之后被圣彼得堡科学院录取,一年后被委派到德国学习物理、化学、冶矿学,回国后创立了莫斯科大学,亲自翻译很多外国科学著作,也组织了很多人翻译国外图书,在科学上颇有建树,赢得了很多俄国人民的尊敬。
? 听完这个故事,我对此人很感兴趣,于是在京东搜索后买了一本《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同时介绍麦克斯韦和罗蒙诺索夫两个人,大致情节正如主持人所讲,但很多细节不同。
? 这本书说罗蒙诺索夫的父亲瓦西里在俄国北部库尔岛上并不是特别贫穷,瓦西里身强体壮,捕鱼技术娴熟,生活还不差,在岛上的口碑还挺好,1711年罗蒙诺索夫出生,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知书达理,家里还有一本圣经,罗蒙诺索夫8岁的时候,母亲送她去教堂读日课经(古时俄国教人阅读的书),但是教堂职员尼基蒂奇教到字母M时就病倒了,他不得已去求助当时村里比较有文化的舒勃内叔叔教他学完字母,后来自己学日课经和赞美诗,从小罗蒙诺索夫就比较喜欢追问很多自然现象,看到当时的很多像造船这种高科技之类的工作都是外国人在做,他就很不服气。
不幸的是,他10岁时慈祥的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两次再婚,第一位继母很快过世,第二位继母对他很苛刻,不准他读书,让他跟着父亲瓦西里出海打鱼,几年下来小伙子一直很能干,父亲想奖励他,问他要什么?他回答只想要书。父亲想让他赶紧成家收收心,就带他去相亲,哪知他在别人家的过道的一个小房间里发现了很多书,钻进去不走了,这户人家的两个男孩跟他做起了交易,起初是拿一只活海象交换一本《算术》,后来海象了,两个男孩又要求罗蒙诺索夫去坟地过夜算做补偿损失,为了拿到这本书,他照做了。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莫斯科的客人,罗蒙索诺夫就问客人莫斯科有没有学校?还让客人帮他把学校的名字写在纸上,罗蒙诺索夫试探的问过父亲是否会让他出去求学并得到否定答案后,他决定跟随近期要去莫斯科的车队,走到莫斯科去求学。
细心的他在出发前还找邻居帮忙开了一份身份证明,保证他离开期间代他交人头税。但到了莫斯科,还是被警察扭送到侦查厅文书家去核实身份,因为文书是他老乡,文书让他在自己家打零工并教自己儿子念书。
?有一天,柴康诺斯巴斯学校的神父来文书家做客,看到罗蒙诺索夫比较有文采,可以将赞美诗倒背如流,但是因为农民的身份无法入学,就帮罗蒙诺索夫谎称贵族身份送入学校。罗蒙诺索夫也比较争气,快20岁的人从一年级开始读,用三个半月读完一年级的课程,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核测试,之后用一年的时间读完三年级的课程,直接升到四年级。这期间,他从图书馆借了大量图书阅读,还抽空写诗,辅导文书的儿子功课。
临近毕业,圣彼得堡科学院来人选拔20名优秀学生前去深造,罗蒙索诺夫以远超第二名的成绩入选,尽管中间文书跑出来公布了罗蒙索诺夫的农民身份,因为太优秀,最终仍被选中。
在圣彼得堡科学院,罗蒙诺索夫开始学习德语、拉丁语、地理、数学、通史、绘画和舞蹈,依然保持各科成绩优异,就是一位典型的学霸。后来科学院决定派三名学生去德国学习物理、化学和冶矿学,学霸再次被选中。
他们先在德国马尔堡沃尔夫教授那里学习物理、数学和化学,后到亨克尔那里学冶矿,因为对亨克尔的学识和人品不认同,罗蒙诺索夫决定提前回国,不幸在饭店被下药拖到普鲁士皇家兵营服役,之后侥幸逃脱,并在马尔堡成婚后独自回国。
回到国内在科学院开始编写图书、翻译著作,还写了大量的诗句(敲黑板:普希金是他的忠实粉丝),创造了俄语中的很多专业术语,建立俄国第一所化学实验室,不久又创建了莫斯科大学,还坚决主张平民也可以入学,建立数学化学和物理化学学科,亲手制作出玻璃镶嵌画,提出元素的概念,解释垂直气流产生大气电,还制作飞行器、万能气压表,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历史学家、修辞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艺术家和诗人,被称为“俄国科学之父”。李笑来在很多文章提到的科学史上燃素的错误概念,就是罗蒙诺索夫在1756年借由实验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并推翻了这个错误观念。
罗蒙诺索夫天生具有好奇心,目标坚定,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个性耿直,多才多艺,爱憎分明,在科学院因不满沙皇统治和科学院领导的工作作风还被拘禁过一段时间。
罗蒙诺索夫熟知各种科学,却没有学习医学、养生和体育运动,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罗蒙诺索夫于1765年早春,因患重感冒而卧床不起最终离开人世,享年54岁。
有那个名人暂时失败,后来又获得成功
有那个名人暂时失败,后来又获得成功, 有那些名人在失败中站起来,从而获得成功?
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著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美国奥运英雄:威尔玛·鲁道夫
尽管威尔玛·鲁道夫(WILMARUDOLPH)因小儿麻痹症而致残,但是这个小时候患肺炎、小儿麻痹,一只脚需要靠铁架矫正鞋走路的小女孩,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田径赛事中仍夺得3枚金牌。这个奥运传奇性人物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是美国田纳西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的孩子。小时候因为肺炎和腥红热,引发高烧造成小儿麻痹,使得她的左腿萎缩无法走路,必须靠著铁架矫正鞋才能勉强行走。11岁之前,她不能走路,穿上铁鞋才能勉强跟着别人走路。11岁那一年,她第一次把铁鞋脱掉,打赤脚跟着她的哥哥们打篮球玩耍。到了12岁,她已经完全摆脱铁鞋。
脱掉铁鞋之后,她的运动天分逐渐发展开来,才4年的时间,在16岁那一年,入选美国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短跑代表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她在个人专案200米未能进入决赛,但是她是美国女子4×100米接力队成员,为美国队夺得了铜牌。她获得田纳西州州立大学运动奖学金,进入大学就读并且再度受训,顺利入选美国罗马奥运会代表队,共获得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3项比赛金牌,都是以极大差距领先对手。因为她的跑步姿态轻盈美妙,步伐协调,被义大利人誉为“黑羚羊”。1962年她退出田径比赛,开始教师生涯和教练职业,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用于培养年轻运动员。1994年11月12日,这位“黑羚羊”因脑癌病逝,享年54岁。1983年,她入选美国奥运名人堂,1993年被授予美国体育奖。
2004年7月14日,美国邮政为她发行一枚纪念邮票。这枚邮票面值为0.23美元,一版20枚,发行量为1亿枚,这是美国邮政的《杰出美国人物》系列邮票2004年版邮票,也是这个系列的第5枚邮票。
史蒂芬.霍金当代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找了很长时间,只能找到繁体字的,不过基本上也看得懂的。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于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于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着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933—1945),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曾赢得美国民众长达7周的高支援率,创下历史记录。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援同盟国。1941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同盟国“三巨头”会议。罗斯福 *** 提出了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得到了实施。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罗斯福扯起美国之帆
1945年4月12日,一位现代历史上的巨人与世长辞,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雅尔塔会议结束后两个月,身心疲惫的罗斯福在佐治亚温泉休养时,悄然逝去。
■架双柺登上总统宝座
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在纽约哈得孙河畔一个显贵的家庭里。命运赐给他的是英俊的容貌、善良的性格和聪明的天赋。他14岁进入著名的格罗顿公学学习,四年后来到哈佛大学,并于1901年加入共和党人俱乐部,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正是这一年,他的堂叔西奥多·罗斯福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罗斯福决心仿效堂叔进入政界,并在1910年找到了一鸣惊人的机会。他打算竞选纽约市参议员,但却是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出现。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身为共和党人的总统叔叔时,对方怒而骂道:“你这个卑鄙的兔崽子!你这个叛徒……”但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没有改变前进方向。他乘着一辆红色的汽车,每天进行十多次演说,最终当选纽约市参议员。1913年,威尔逊总统任命他为海军助理部长,他在任七年,表现杰出。1920年,罗斯福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虽然此次竞选失败了,但他的作为政治新星的光芒却未曾削减。
智慧、干练、胸怀宽广、深孚众望,似乎什么都不能阻挡这个39岁的男人迈上政治峰巅的脚步。但是,无情的灾难就在这时降临。1921年夏天,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1924年,他又拄著双柺重返政坛,并在1928年成为纽约州州长。
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这是罗斯福终生都不得不与之搏斗的事情,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首次参加竞选他就通过发言人告诉人们:“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罗斯福终于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视窗》、《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 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多次失败之后才获得成功的人有哪些史玉柱从中国第八富,直接变成中国最穷的人负债2亿多,在用脑白金东山再起
起初为什么会获得成功?为什么后来又失败了?德国失败的10大原因
第一:德军在西线战役时没有歼灭敦克尔克的30万英法联军,使之成为日后盟军反扑的中坚力量。
第二:德国的资源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战争消耗。
第三:德国没有在战争初期消灭英国皇家空军,导致德军在不列颠空战中的失败,海狮计划的泡汤,致使德国在今后处于和一战时期同样的两线作战的泥潭。
第四: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使一直处于孤立主义中的美国觉醒,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唤醒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第五:德国没有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一年将苏联击败,使德军与苏联陷于长期的拉锯战,苏联国土辽阔有着极大的战略纵身,人口众多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德军只有在战争的第一年战胜苏联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第六:如果就算没有在第一年击溃苏联,但是可以迅速攻占莫斯科这个苏维埃政权的心脏,就会对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产生极大动摇。但是由于对战局的错误指挥,没有听取古德里安的先攻打莫斯科的意见,而是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大军攻打基辅再打莫斯科,使德军浪费的两个月的宝贵时间,等到德军在回师莫斯科的时候德军的士气以大打折扣,装甲部队也有大量损失,在加上冬季的来到,朱可夫已经在莫斯科正面建立了一道纵身100多公里的防线。使得德军丧失了在战争初期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以是强弩之磨。
第七:德国最高统帅部对盟军到底是在诺曼底还是加莱登陆的判断失误 ,将盟军的登陆地点判断成加莱导致对诺曼底地区防守的空虚,所谓的大西洋壁垒更是与戈培尔所吹嘘的相差甚远,使盟军轻易上岸。
第八:盟军登陆后,由于盟军绝对的空中优势,致使德军的4个装甲师没有及时赶到诺曼底海滩。
第九:德国最高统帅部对德军反击的4个装甲师的部署存在严重失误,将部队部署在距诺曼底海滩数十公里以外的内陆地区,而且这4个师的调动必须得到的同意。使得德军的装甲部队丧失了最佳的反击机会。
第十:德军阿登反击的失败使德军丧失了其所有的装甲部队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
首先,我个人认为,战争的成败(尤其是现代战争)与政治因素联络是并不紧密的,二战德国的战败亦是如此。
1、是军盲仅仅在一战中当过一段下士,对战略战术没有任何研究,二战中做出的决定全部来自建议,军事计划的选择也全部来自他的将领们。他并不明白每种战术的物质支援需要与应用方法,也不明白其战略决定的意义所在——比如说,攻法战役后没有设法攻占英国,不给北非的隆美尔足够的补给却要求其守……这导致了他对战将们的态度,并注定了他的失败。
2、过分自信,疯狂独裁如果知道自己是个军盲,我想他会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他的统帅们的。然而他却以为自己是天才,以致到后来攻苏时所有(包括前线的)行动计划及变更都由他一人作出,搞得他天才的战将们无所适从,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为此他还专门养了一群最高统帅部人员,这些人都是思想保守的高阶军官,对唯命是从。在前线的和陆军参谋部的将军们向提出建议和反对时,这些人都会一致的支援的计划,让这些战将无功而返。这些人的奉承更助长了高傲自大的心理,以致于战争最后盲目而天真地制定了那么多必败的军事计划。
3、对陆军总参谋部及前线战将战术计划的疯涉这点是由以上两点共同导致的。军盲不明白:一个不去前线的统帅,能做的只有控制整个战局即制定战略,前线战将是最能把握战场每个部分的人了。他们能够灵活的改变战术,争取最大程度的胜利。而的战将们又是二战时战略思想最先进的一群人,他们明白自己该做什么。然而经疯狂到干涉前线战将的行动!首先,这个后方人员不会清楚的了解前线的兵员、补给和敌人等各种情况,其次,他得到的讯息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来说都已经是过时的了,做出决定再下达到前线,就完全过时了,让人无法执行——而元首的命令又是必须执行的,这就是德国的战争机器反应迟缓,注定了其失败。
4、临时变更作战计划,不合理分配兵员,违背闪击战原则这点主要体现在攻苏战役中。首先,把大军分成三路,想三路并进,这犯了用兵之大忌也就是兵员分散。在北方仅分配了20多个师就想去进攻要塞列宁格勒,之后成为消耗战,不断投入兵员,这就违背了闪击战集中兵力突袭的原则。而中路攻势正猛时却拖延对莫斯科的进攻,这无疑又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而德国是打不起消耗战的。变更制定好的计划弊端是很多的:第一,把中路优势兵力拆到南北两路,造成部队转移大量浪费资源和时间,而且转移途中情况复杂,不容易组织和指挥军队。而在42年的斯大林格勒
获得成功的要素有那些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二、有一个顽强的自信心 三、有一个坚韧的毅力 四、有一个得当的工作方法 五、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麻烦采纳,谢谢!
获得成功的方法有那些如果你还是一个学生,那么你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去学习一些在你人生中有用的书(在大学你就应该有了人生的规划,所有你要看什么样的书已经是必然了。) 更重要的是你要去参加社会活动实践中去,把你的所学即所用,为你在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多看关于企业成功的讲座,去学习他们的管理思想,方法,理念。做人要讲信用,有几个真挚的朋友。。。这些都是我们成功必要的条件。
一直依赖一件东西获得成功,没有那个东西就失败的那句古语叫什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次试验获得成功。这次试验没有不成功.
双重否定等于肯定.
有那些名人失败后又成功的人(具体文字)1998年,第11届富士通杯,22岁的常昊第一次打进世界大赛的决赛,对手是比他大一岁已经7次夺得世界冠军的李昌镐,结果常昊负;
2000年,再次打入第13届富士通杯的决赛,负于李昌镐的师傅曹薰铉;
2000年,第4届应氏杯决赛,对手还是李昌镐,常昊1∶3再尝败果;
2001年,第6届三星杯,常昊半决赛以2∶1战胜李昌镐打入决赛,完成了一大突破,决赛遇到的对手又是曹薰铉,常昊痛失好局,1∶2惨败而归;
2002年,首届丰田杯决赛一盘胜负中,常昊不敌李昌镐;
2005年,刚刚结束的丰田杯决赛,最后一盘,常昊大好棋局被天才少年李世石逆转,最终1∶2饮恨;
2005年,第五届应氏杯决赛,常昊3∶1战胜崔哲瀚,登顶冠军宝座!
在研究防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过程中,乔纳斯·索尔克博士先后经历了200次失败,第201次实验终于研究成功,彻底结束了脊髓灰质炎对人类的肆虐。事成之后,有人问他:“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你是怎么看待先前的200次失败呢?” 索尔克博士回答说:“在我的一生中没经历过200次失败,前200次尝试却增加了我的经验,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实际上是我做了201次发现。如果没有前200次的学习,我不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哪一个名人获得成功后仍努力学习获得更高的成就最典型的要数刘德华了,他是偶像派转为实力派的代表。
不过,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基本上每一个名人成功后,都会更加努力学习。
人,不论默默无闻还是名满天下,要么积极进取,要么自甘堕落。
现时的成就,都源自昨天的付出,明天,更是要靠今天的努力。
沃尔夫·格里高里夫维奇·梅辛的人物经历
1937年,梅辛在华沙的一个剧院里表演时,预言如果德国攻打苏联,必亡。迷信的闻言大怒,悬赏20万马克要取梅辛的头。是想杀了梅辛还是想利用他的特异功能,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梅辛不得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躲避德国人的追捕。
1939年以后,纳粹占领的华沙街头还满是悬赏抓捕梅辛的传单。有一次,他在一条热闹的街上被抓,并遭受毒打,在警察局里,他集中了他所有的意念力量,让看守进到他的牢房里,然后自己出来,将看守锁在牢里后,从下水道里逃离华沙,然后躲在一辆装满干草的大车里,乘着夜幕到了苏联境内。 梅辛在苏联得到一个白俄罗斯人的帮助,在街头表演,不久被秘密警察送往莫斯科。斯大林对梅辛很感兴趣,他相信超自然能力的存在是可能的。为测试梅辛的这种超能力,斯大林命令他去抢一家银行。
没多久,梅辛后面跟着一队警察,走进了莫斯科的一家大银行,他走到窗口,递上一张纸条,并同时打开他的公文包,在他的心理暗示命令下出纳立即照办,热情地按他的数目要求递给他10万卢布。
梅辛拿着钱出了银行大楼,但又立刻返回去将钱还给了那位出纳员,那个可怜的人看着那张空白的纸条和那一堆钱,吓得瘫坐在椅子上。通过这件事,斯大林对他的特异功能深信不疑,梅辛立即出了名,成了当时的超级明星。
斯大林决定对他的能力再测试一次,看他在没有通行证的情况下能否从克里姆林宫出去,看警卫是否会对他发出警告。他通行无阻地走出了大门,没有人试图阻挡。他走到街上后对着苏联***挥挥手。那些警卫发誓道:“刚才从他们面前走过去的正是斯大林本人”。
梅辛经常与苏联***和克格勃头目会面但这也给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上压力。从1943年开始,梅辛一直没有再从事表演,直到二战结束。据传苏联政府派他到西伯利亚负责一所间谍学校的领导工作,但这段经历在他的回忆录中没有被提起,所以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在纳粹进攻苏联之前,梅辛被邀与红军高级将领交谈。他预言与德国人将会有一场大战,但战争会在1945年5月3日和5日结束,苏联将会战胜纳粹德国。他这个预言被报告给了斯大林。战争结束后,斯大林发了一封祝贺电报给梅辛,这封电报他一直保存了好多年。
战争期间,梅辛捐造了两架军用飞机给苏军,他的家人都在了纳粹大屠杀中。最近俄罗斯的电视特别节目报道说。梅辛在亡20个小时之前曾与斯大林会面,预言说期已近。
苏联人都很喜欢看梅辛的表演,每逢他在城市里表演的时候,剧院里总是人满为患。40年代后期,有一次他在苏联城市基辅表演的时候,突然被一位高官带走去了莫斯科,原来是斯大林下令要找回一个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
梅辛被带到那个丢失公文包的官员办公室里,他查看着屋里的东西,并同时施展着他遥视的特异功能,在他大脑的视觉范围里出现了一道河岸的斜坡,一个小教堂,一条河,河上有座小桥,桥上有一个黑色的物体,那就是他们要找的公文包。梅辛将这些告诉了熟悉当地地形的专家,仔细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景物,经专家们研究,在莫斯科附近有两处地方与他描述的景物相符,两辆装载武装警察的卡车立即出发,几个小时后,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被放在了苏联官员的面前。
梅辛请求苏联科学家对他进行研究,解释他何以有这些特别的能力。苏联医院对他进行了检查,但当时的科学家对于这种无法解释的现象都不愿意多加讨论,从而失去了对这种超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一个好机会。
身残志不残的名人事迹
1、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2、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 造成高位截瘫 ,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 、日语、德语和世界语 ,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 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 "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 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 ,获吉林大学 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 称号。
3、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
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着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4、海伦凯勒能够不因缺废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所以最后才有卓绝的成就。我们平常人既聪明又健康,假如还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话,真是很对不起自己啊!
你相信奇迹吗?你相信既盲又聋又哑的人也能成为作家吗?有的,这个人便是伟大的海伦凯勒女士。她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生病,从此眼睛看不见,并且又聋又哑了。由于这个原因,海伦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
她家里人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替她请来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师苏丽文**。海伦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渐改变了。她了解每个人都很爱她,所以她不能辜负他们对她的期望。她利用仅有的触觉、味觉和嗅觉来认识四周的环境,努力充实自己,后来更进一步学习写作。
几年以来,当她的第一本着作"我的一生"出版时,立即轰动了全美国。海伦凯勒虽然五官残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更致力于教育残缺儿童的社会工作。
5、伊沙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1945在以色列出生,1958年移居美国,在纽约的朱丽叶学校受训。1964年他赢得了著名的Leventritt比赛,为他打开了通向世界之路。伊扎克·帕尔曼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
他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5岁开始学琴,1958年13岁的帕尔曼被选到美国电视台演出,随后即移居美国。由于帕尔曼在4岁时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疾,因而无法站立演奏,但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困难,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
跪求历届沃尔夫数学奖获奖名单
沃尔夫数学奖是沃尔夫奖的一个奖项,它和菲尔兹奖被共同誉为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获得该奖项的华人为陈省身和丘成桐。 由于菲尔兹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的年轻数学家,所以年纪较大的数学家没有获奖的可能。恰巧1976年1月,R. 沃尔夫及其家族捐献一千万美元成立了沃尔夫基金会,其宗旨是为了促进全世界科学.艺术的发展。沃尔夫基金会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五个奖(1981年又增设艺术奖)。1978年开始颁发,通常是每年颁发一次,每个奖的奖金为10万美元,可以由几人分得。
奖项名称: 沃尔夫数学奖
创办时间: 1976年1月
主办单位: 沃尔夫基金会 R. 沃尔夫1887年生于德国,其父是汉诺威城的五金商人。沃尔夫曾在德国研究化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后移居古巴。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经过大量试验.历尽艰辛,成功地发明了一种从熔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从而成为百万富翁。他是沃尔夫基金会的倡导者和主要捐献人。沃尔夫于1981年逝世。
历届获奖人物
[法国] 博特 (2000年) McGill大学
[法国] 塞尔(Jean-Pierre Serre) (2000年) 法兰西学院
[美国] 斯坦(E. M. Stein ) (1999年)
[匈牙利] 洛瓦斯(Lászlo Lovász) (1999年) E?tv?s Loránd大学
凯勒(J.B.Keller) (1997年)
西奈(Y.G.Sinai) (1997年)
[英国] 怀尔斯(A.J.Wiles) (1996年) 牛津大学默顿学院
[加拿大] 朗兰兹(R.Langlands) (1996年) 哥仑比亚大学
莫泽(J.K.Moser) (1995年)
蒂茨(J.Tils) (1993年)
格罗莫夫(M.Gromov) (1993年)
汤普森(J.G.Thompson) (1992年)
卡尔森(L.A.E.Carleson) (1992年)
皮亚捷斯基-夏皮诺(I.Piatetski-Shapiro) (1990年)
米尔诺(J.W.Milnor) (1989年)
卡尔德隆(A.P.Calderon) (1989年)
[瑞典] 赫曼德尔(L.V.Hormander) (1988年) 隆德大学
希策布鲁赫(F.Hirzebruch) (1988年)
拉克斯(P.D.Lax) (1987年)
[日本] 伊藤清(K.Ito) (1987年) 东京大学
爱伦伯格(S.Eilenberg) (1986年)
塞尔伯格(A.Selberg) (1986年)
列伟(H.lewy) (1984/1985年年)
[日本] 小平邦彦(K.Kodaira) (1984/1985年) 东京帝国大学
[美籍华人] 陈省身 (1983/1984年年) 南开大学
[以色列] 爱尔特希 (P.Erdos) (1983/1984年)
[苏联] 克列因(M.G..Krein) (1982年) 敖德萨大学
惠特尼(H.Whitney) (1982年)
扎里斯基(O.Zariski) (1981年)
[芬兰] 阿尔福斯(L.V.Ahlfors) (1981年) 赫尔辛基大学
[俄罗斯] 柯尔莫哥洛夫(A.N.Kolmogorov) (1980年) 莫斯科大学
[法国] 嘉当(H..Cartan) (1980年)
[法国] 韦伊(A.Weil) (1979年)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法国] 勒雷(J.Leray) (1979年)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德国] 西格尔(C.L.Siegel) (1978年) 柏林大学
[苏联] 盖尔范德(L.M.gelfand) (1978年) 莫斯科大学
PS: 能找到的就这些```国籍是偶一个个查的=.= 有些没查到....体谅下哈...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