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赛汉堡对德累斯顿-德乙汉堡vs德累斯顿

tamoadmin

1.为筹集赌资,他用26天写出了世界名著——《赌徒》

2.赫兹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3.纳粹德国的主要人物?

4.赫尔穆特·舍恩的教练生涯

为筹集赌资,他用26天写出了世界名著——《赌徒》

德国联赛汉堡对德累斯顿-德乙汉堡vs德累斯顿

春节过后,朋友聚会,走亲访友,很多人选择打牌消遣时光。

本是愉快和谐的游戏,偏偏有人牌瘾大,手笔大,不消三五天,便将一年的血汗钱输个精光,好好的春节只能在沮丧懊恼中度过。

很多人费解,普通的工薪阶层,为何能有那么大的勇气,敢用自己一年的积蓄去放手一搏呢?

说起赌徒,最先让人想起的就是嗜赌如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文简称“陀翁”)。

当时,陀翁还只是一个没有太大名气的小作家,他和妻子安娜侨居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当地的游戏很快吸引住了他。

他认为轮盘赌,不同于纸牌游戏,轮盘赌很简单,压单压双,压红压黑,没有任何计算与技巧所言,纯粹拼运气,完全可以一夜暴富。

他只身前往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尝试手气。两天后,陀翁开始连续给安娜写信,说他在中把身上的钱输光了。

安娜急忙寄钱给陀翁,可是,他又把钱输了个一分不剩。最后,他只好把自己的手表典当了,这才有了回到德累斯顿的路费。

回到德累斯顿后,陀翁依然一心想着。他对安娜说,假如他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作为后盾,他肯定能在中赢个盆满钵满。

不久,陀翁收到了一笔稿费。于是,他又开始了,然而,不到一个星期,身上的钱又输了个一干二净。

为了把钱捞回来,陀翁把安娜的结婚戒指、衣物送进了典当行。可是,钱刚拿到手,又被他输得精光。

有一次,陀翁在中突然时来运转,一下子赢了四千多马克,他欣喜若狂,声言以后要经常去。

尽管安娜苦苦哀求,劝告他不要再去了,可陀翁却无法抑制自己参加的狂热冲动,又走进了,两个小时后,他就把赢的那笔钱全部输掉了。

穷困潦倒之际,陀翁找到一位出版商想预支稿酬,为此他签订了一份契约,许诺在一年内完成一本新小说。如果违约,出版商可以在9年内无偿出版陀翁的所有作品。

可是在距离交稿日期只剩一个月的时候,陀翁的小说还只字未写。在绝望中,他雇请了一名速记员,开始口述著书,只用了26天便完成了这部小说——《赌徒》。

陀翁在《赌徒》中,出神入化地描写了轮盘赌桌前赌徒们的狂热神态:

他笔下的赌徒使人战栗,那光景仿佛贪婪的本尊从地狱中爬了上来。

作为一名真正的“赌徒”,与其说是在刻画角色,不如说是在剖析自己当时的内心状态,作为本来就擅长人物心理刻画的作者,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赌徒就此展现给大家。

或许只有曹雪芹这般钟鸣鼎食的公子,才能写得出元妃省亲这等阵仗的大场面。也只有久经的陀翁,才能写出如此直指内心的名著《赌徒》。

陀翁每一次输了钱后,总是显得非常痛苦。从回来后,他脸色苍白、焦躁不安、疲惫不堪,甚至会出现精神恍惚的情形。

从刚开始的玩玩而已,直到深陷其中,最后倾家荡产,负债累累,这其中微妙的心理变化,是一个个深陷赌局中无法自拔的人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陀翁载誉全球;作为一个疯狂的赌徒,陀翁闻名于世。他曾对自己的妻子安娜肯定地说:

当然,陀翁也有赢的时候,但安娜并不为此高兴。她知道这钱迟早还是要输掉的。时,安娜也总是劝丈夫出去散步,听音乐会或看戏,让丈夫的思想离开那疯狂的。

每当再也拿不出钱去赌而又借贷无门的时候,陀翁便会陷于极端绝望和极其可怕的抑郁状态中,甚至会跪到安娜的面前放声大哭,大声痛骂自己是个赌棍和恶棍,请求安娜的原谅和饶恕。

在妻子的耐心劝导下,陀翁决定回国。然而临上火车时,他还将安娜仅有的20法朗弄去输了个一干二净,才肯罢休。

陀翁的最后一次输钱,是在他50岁的这一年,他带了120个塔勒,输得干干净净。

120个塔勒———就他们当时的处境而言,这真算得上是一大笔款项,这一次对陀翁的折磨太大。

因此,他下决心,终生不再参加轮盘赌。他写信告诉妻子:

果然,这成了陀翁的最后一次上。此后,他终于写出了他不朽的鸿篇巨制———《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翁从嗜赌到戒赌这一不寻常经历,也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和韵味,并对后世作家及历代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很多人持有态度是小赌怡情,大赌伤身。有人喜欢用“”胡适打牌”的经历做挡箭牌。

据说,胡适在美国乃尔大学农学院留学,天天打牌,欲罢不能。

下方是网上流传胡适打牌的版本:

遗憾的是,上述的摘录只是网络写手编造出来的一个段子。

欺骗有两种,低级的欺骗是纯粹编造的谎言,而高级的欺骗却是在真话中夹杂着假话。

胡适打牌的桥段属于后者。

因为胡适可是妥妥的学霸,他曾在香港大学、乃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一流大学共获36个博士学位,这种秉性的人岂能沉溺于打牌不能自拔!

真实的版本是这样的: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七八月这段时间他的确沉迷于牌局,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有23天打过牌。但是胡适并非只是打牌,他在打牌的同时,要上课读书写作学习拉丁文,化学考试还得了100分。

最关键的是,二个月后,他已经察觉到了打牌的害处,并且做出了戒赌的决定:

这里的“不复打牌”胡适可真是说到做到,不像段子说的第二天又故态复萌。自此起,在其后的七年留学日记中再找不到“打牌”之事。

这才是胡适打牌的真相。

为什么伟人和凡人都可以如此嗜赌,难道赌真的是人类的天性吗?

对于的动机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解释:

很多人觉得从事的工作生活太过于平庸,没意义,想要寻找一种超越的方式。

于是,有些人梦想豪赌换来暴富,有些人选择吗啡去飘飘欲仙,还有人放纵酒色以求醉生梦。

为什么这些对抗平庸的努力,非但没有丝毫正能量,反倒令人唾弃为人不齿呢?

是因为迷失心智的赌徒和丧失自我的瘾君子,都是以出卖灵魂为代价去对抗平庸,获得的快乐也是没有人性尊严的快乐。

只有体现人性尊严的努力,才能获得世人的敬重。

赫兹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未经科学实验证明的电磁理论,始终处于“预想”阶段。赫兹站在这个科学的转折点,把伟大的预言变成了世人皆知的真理,这一发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为大规模应用电磁波铺平了道路。

赫兹1857年2月22日生于德国汉堡。他从小思维就活跃,对数学和物理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九岁进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但还是禁不住自然科学的诱惑,第二年转入柏林大学,改读物理学。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四年后,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

从小就喜欢电磁学的赫兹,后来在恩师赫尔姆霍兹的指引下,对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韦伯电力与磁力瞬时传送的理论深深吸引,并沉迷其中。在精心研读之后,他开始问自己: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到底存不存在呢?赫兹决定从实验中寻找答案。

在恩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实验必需的设备——振荡器很快制成了。但接下来的实验却屡次失败,这让他陷入了困境。疲惫不堪的赫兹坐在桌旁,他早已忘记了这是第几次失败。但他没有灰心,坚持做实验。当把所有能想到的情况都试验出结果的时候,他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1888年,他停止试验,开始冥思苦想,在先前努力的基础上新的思路终于出现了。他依照麦克斯韦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的理论,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它将以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的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他通过调谐电磁辐射源的内部要素,加大每秒钟振荡的次数进行试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测出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这和麦克斯韦预言的结果是一样的,此后他又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其更优美、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麦克断韦因赫兹的发现而获得了无上的光彩。

1888年年初,赫兹把他的试验结果公布于众,立刻引起了整个科学界的注意,影响之大完全超乎了自己的预料。在发现电磁波不到6年,用电磁波技术的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如无线电报、无线电导航、无线电话以及遥控、遥感、卫里通讯等等,使整个世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磁波的发现为赫兹带来了空前的声誉,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但他并未因此满足而驻足不前,而是继续奋斗在试验室,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光电效应。他的这些发现,为后来爱因斯坦发现光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础。

赫兹不仅在电磁学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还涉足了气象、材料硬度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当人们对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带着年仅36岁的生命悄然离去了。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纳粹德国的主要人物?

1、阿道夫·

德国方面上镜率最高的当然非“元首”莫属,竟然上了5次封面,包括1938年被评为《时代》风云人物,比盟军方面最多的麦克阿瑟还多一次。当然包括一次宣布他讯的封面。元首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一个问题本人一直很感兴趣:如果当初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了那个年轻的一心想投身美术的奥地利青年,日后的人类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呐?

2、海因里希·希姆莱

仅次于元首的是他的左帮右臂海因里希·希姆莱。这位养鸡场场主出身的NZparty徒一生追随,很得的信任。29岁时,参与建立party卫队并充任party卫队首脑;34岁时,任德国秘密pol.ice盖世太保的头子;36岁时,总揽法西斯特务组织,权力一度仅次于。他一手推行的种族灭绝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他如此执迷于所谓优秀人种论,以至于在欧洲各国建立所谓的“生育农场”,专门批量生产纯种的“雅利安婴儿”。1945年德国战败后落入英军手中,最后咬碎了镶在一颗假牙里的氰化物胶囊,自杀身亡。各位军迷对他手下的SS的兴趣度远远高于他本人。

3、邓尼茨

仅仅做了8天猿首的邓尼茨元帅应为其“狼群”战术而闻名于世。邓尼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在德国潜艇部队参加了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作战,曾被英军俘虏。战后继续在海军服役。1935年10月被委派指挥新建的潜艇队。二战爆发后,邓尼茨首创并成功地实施多艇集群近距离攻击的"狼群战术",曾给盟国海上运输造成严重威胁。1943年晋升海军元帅。战争后期,美、英加强护航,发展反潜兵力和兵器,尤其发挥空中优势的作用,使德国潜艇战趋于失败。 1945车4月,在NZ德国崩溃前夕,被任命为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5月1日,按照的政治遗嘱,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8天后通告德国投降。1946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判处10年徒刑。1956年刑满释放。

4、龙德施泰特

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的经历可谓起起落落,三上三下。1933年掌权后,他作为国防军的代表人物,因大量扩军问题而与发生分歧,1938年主动辞职退役。1939年他应召重新服役,指挥了入侵波兰和闪击西欧的战役,并与1940年晋升为元帅。在入侵苏联的问题上,龙德施泰特持反对态度。但苏德战争爆发后仍受命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占领了乌克兰首府基辅。11月,因进攻罗斯托夫受挫被解除职务。 1942年复任他为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 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他又因在战略上与发生分歧再次被免职。1944年暗杀事件发生后,他因站在一边,被任命为特别军事法庭庭长,负责审理这次叛乱案件,并再一次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1945年 3月,因莱茵河雷马根大桥失守而再一次被撤职。战后不久,三退三出的龙德施泰特被美军俘获,并引渡给英国。1949年在汉堡审判时,英国人释放了他。此后,他在策勒附近一所养老院安度余年。

5、博克

博克是二战初期德军的“急先锋”,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 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 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后因为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解职。博克于盟军空袭。

6、隆美尔

隆美尔可能是唯一在二战期间博得交战双方阵营好感的德国元帅了。

7、曼施泰因

曼施泰因是二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8、古德里安

NZ 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人-古德里安没有被提升为元帅实在是不公平。古德里安一手创建和训练了德国的装甲兵,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都必须归功于这个人。

9、利斯特

利斯特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

10、海德里希

绰号“盖世太保弥勒”的海德里希早年曾代表德国参加过国际击剑比赛,还是一个不错的业余飞行员,后加入海军。1928年海德里希参加了party卫军。

赫尔穆特·舍恩的教练生涯

舍恩在1951-52赛季成为威斯巴登体育俱乐部的主教练,并率领这支黑森球队在二级联赛南区(II. Division Süd)中以第九名完赛。他本与家人在威斯巴登找寻了一处住所,但又在1952年接受萨尔足球协会的邀请,开始担任当时的萨尔足球代表队主教练。在此职位上,舍恩可以造访各俱乐部、关注顶级球员的表现并将其纳入国家队阵容。他坦言这项工作比作为一名俱乐部主教练要好的多。舍恩不需要额外安排国家队的集训,因为他在担任萨克森足球代表队教练期间便已学会了如何考察球员。他在这里拓展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必须出席的各项活动也使他结识了很多不同的人。他对球队阵容进行了构建、分拆、调整和更换,这段经历成为舍恩作为一名主教练的成功范例,并为他就任西德国家队主教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3年6月24日,舍恩执教的萨尔队在1954年世界杯预选赛第1小组的首场比赛便爆冷以3比2客场战胜挪威;而在此后面对塞普·赫尔贝格领衔的西德队时,萨尔也仅分别在客场及主场以0比3和1比3小负。萨尔足球代表队向世人表明,他们作为一支鱼腩部队也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萨尔足球协会重新作为一个州立组织被纳入德国足球协会后,舍恩也于1956年5月26日调任西德国家足球队的助理教练,成为赫尔贝格的副手,起薪为1100德国马克。他同时还负责率领西德二队、西德业余队和西德青年队参加欧洲足联所举办的各项赛事。此外,他也曾担任过教练员培训讲师,并始终负责西德一线队的比赛统筹工作。赫尔贝格对舍恩的助教作用感到满意。球队接纳了他作为第二号人物,他也试图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是赫尔贝格处理国家队事务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舍恩在1958年瑞典世界杯和1962年智利世界杯中跟随赫尔贝格积累了宝贵的执教经验。经过8年的助理教练生涯,舍恩终于在1964年夏天正式从赫尔贝格手中接过西德队主教练的教鞭。 开端

1964年6月7日,在赫尔辛基对阵芬兰的比赛是舍恩最后一次作为西德队的助理教练辅佐赫尔贝格。在赫尔贝格执教时代的最后阶段,德国足球联赛系统的最高级别在1963-64赛季由新成立的德国足球甲级联赛取代了已不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德国足球地区联赛。而新任国家队主教练则需要肩负立即率队冲击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决赛圈的艰巨任务。瑞典及塞浦路斯是他们的预选赛对手,其中首场比赛是在没有进行热身赛的情况下于1964年11月4日主场对阵瑞典。通过在9月于奥格斯堡与南部联队和10月在杜塞尔多夫与谢菲尔德星期三进行的两场教学暨选拔赛后,舍恩和他的助教德·克拉默便确定了这支国家队的名单和阵式。在其就任国家队主教练后与瑞典进行的第一场正式比赛以1比1平局结束,西德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上的压力骤增。由于腼腆和敏感的性格,舍恩在面对即便最轻微的质疑时都需要经过慎重考虑后才回应,因而被媒体形容为“作风拖拉”。但迫于公众压力,他还是作出了顺应趋势的人员调整。在1965年12月26日客场对阵瑞典的最后一场世界杯预选赛中,舍恩大胆启用了年仅20岁的慕尼黑人弗朗茨·贝肯鲍尔完成国家队首秀,并任命乌维·席勒为队长,尽管后者仅在跟腱手术休战6月后才刚刚伤愈复出。最终凭借维尔纳·克列默和乌维·席勒的进球,舍恩的团队以2比1赢得比赛,顺利晋级1966年世界杯决赛圈。在1966年7月11日至30日举行的决赛圈赛事中,西德队不仅进入了决赛,他们还表现出了华丽的比赛风格,并拥有贝肯鲍尔、赫尔穆特·哈勒和沃尔夫冈·奥弗拉特这些极富感染力且技术优良的进攻球员。最终的决赛令人印象深刻,这不仅是因为新晋世界冠军英格兰凭借一记著名的争议进球将比分改写为3比2;上届世界杯时仍以防守为主的西德队在新教练的带领下在比赛中也留下了进攻的烙印。

然而舍恩随即于1968年欧洲足球锦标赛预选赛上遭到挫折。在1967年4月6日开局主场以6比0战胜阿尔巴尼亚的一个月后,西德队又于5月3日客场以0比1不敌南斯拉夫,批评者们立刻如期而至,他们认为球队应该更注重防守。同年10月7日,西德队完成复仇,在主场以3比1战胜南斯拉夫。于是他们在12月17日在客场对阵阿尔巴尼亚的比赛中只需战胜对手便可晋级。然而,西德队却令人意外的以0比0完赛,无缘欧锦赛决赛圈。舍恩在随后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带着这段惨痛的经历,西德队又参加了1970年世界杯预选赛。在面对分组赛对手奥地利、苏格兰和塞浦路斯的两回合主客场制比赛中,舍恩率队以5胜1平的不败战绩晋级世界杯决赛圈。其中的最后一场比赛是1969年10月22日于汉堡以3比2战胜苏格兰:在现场72,000名观众面前,莱因哈德·利布达于第79分钟通过个人表演射入制胜球,是舍恩团队顺利晋级的决定性因素。

1970年世界杯至1976年欧锦赛

伴随着杂耍般的理念,舍恩的团队终于在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赛上的表现完全摆脱了其前任塞普·赫尔贝格的影子。即便是在分组赛对阵保加利亚和秘鲁的比赛中也展示出了高超的比赛艺术。贝肯鲍尔、奥弗拉特和席勒串联成中路的核心,已经成长为国际级前锋的盖德·穆勒则在翼位不断的与莱因哈德·利布达、尤尔根·格拉博夫斯基、汉内斯·洛尔和西格弗里德·赫尔德交叉换位迷惑对手,为观众奉献出极富吸引力的比赛。在扣人心弦的四分之一决赛中,西德队于0比2落后的情况下以3比2逆转取胜英格兰后,法国体育杂志《队报》发表了这样的评价:

在随后的半决赛中,坚持进攻打法的西德队戏剧性的以3比4不敌意大利,在这场此后常被形容为“世纪之战”的比赛中,舍恩和他的团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同情。舍恩为国家队注入的卓有成效和漂亮的进攻哲学,符合他对足球的理解。在中锋的使用问题上(盖德·穆勒或是乌维·席勒?),迫于公众舆论的压力使得舍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犹豫不决且反复无常。他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将席勒置于穆勒身后作为第二前锋,这是可以使两人同时留在场上,且不伤害任何人的唯一方法,同时也为舍恩赢得了声誉。两人在这次世界杯中共射入13球,证明了主教练的安排并不仅是妥协措施。

接下来的阵容测试周期是197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的预选赛。在从对阵波兰、阿尔巴尼亚和土耳其的第8小组中成功突围后,西德队于1972年4月29日再度来到温布利球场,在四分之一决赛首回合中面对具有心理优势的英格兰。然而这次西德队凭借优异的表现以3比1客场取胜。原本谨小慎微、作风拖拉的舍恩在比赛中排出了极具风险的阵容:后场只留下霍斯特-迪特·霍特格斯和格奥尔格·施瓦岑贝克两人作为纯粹的防守球员,贝肯鲍尔和保罗·布莱特纳始终果断前插助攻;中场由赫伯特·威默主职防守,君特·内策尔和乌利·赫内斯分居左右两边;而格拉博夫斯基、盖德·穆勒和西格弗里德·赫尔德三名前锋则完全参与进攻。这一极具华丽风格的团队在进攻和防守两端的结构清晰,并且能够以正确的比例成功应用,3比1的比分验证了这一点。舍恩的印记清晰可见。球队在他的领导下依靠“负责任的球员”自由发挥,这在一个专制的主教练治下是不可想象的。在半决赛以2比1战胜比利时后,西德队又在决赛中以3比0完胜苏联,完全没有给对手留下任何机会。一些国际主流媒体也对此给予了祝贺和最高级别的赞誉,其中意大利《晚邮报》形容舍恩的球队“开创了足球史上的一个新时代”;苏联队主教练亚历山大·波诺马列夫在赛后也坦言,“我们必须向西德队学习,他们的比赛技巧是在任何一本教科书中都无法找到的”;法国《队报》则赞赏君特·内策尔为“我们欧洲大陆上最优秀的球员”。

舍恩在1974年西德世界杯到来之前改变了这支球队的面貌。君特·内策尔于1973年转会至西甲球队皇家马德里,并因伤缺席了国家队在马伦特进行的备战集训。赫伯特·威默沦为替补球员,而边锋埃尔文·克雷默斯和老将西格弗里德·赫尔德则不再入选国家队。在决赛圈第一阶段小组赛对阵东德的比赛中,西德队仅有格拉博夫斯基和盖德·穆勒两名前锋可用。东德以1比0赢得比赛后,西德队阵营开始存在危机感。早在马伦特备战期间,国家队便因球员奖金问题发生内讧,舍恩指责一些曾经的核心球员未尽全力。队长贝肯鲍尔也对主教练表示支持,他指责说:“3至4名球员在训练不尽全力,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在正式比赛中是不可或缺的”。舍恩在第二阶段小组赛首场对阵南斯拉夫的比赛开始前一小时才公布了他的参赛名单。令人惊讶的是,乌利·赫内斯、尤尔根·格拉博夫斯基、海因茨·弗罗赫和贝恩德·库尔曼等4名参加过0比1不敌东德的比赛的球员均缺席了这场比赛。在当晚的新闻发布会中,媒体传出了危机风暴,当队长坐在主教练身旁并强调自己的发言时,报刊纷纷以“贝肯鲍尔晋升为助理教练。赫尔穆特·舍恩现在着手让权”作为头条标题。参加了此次世界杯的贝恩德·霍尔岑拜因则在《11朋友》于2009年10月出版的特刊《70年代》(Die Siebziger)中对当时的情况作出了澄清说明:

在世界杯上输给东德后,我的机会来了。作为一名德累斯顿人,舍恩觉得这场比赛是一种侮辱。他对球队感到愤慨,第二天对着我们都一言不发。他以这种方式让我们感受他深切的失望,而不是举行一个座谈或明确的处罚,整个气氛都非常压抑。这是他的风格。赫尔穆特·舍恩并不会通过大声说话来激励,他认为这好比是一个亲生父亲的失望,整个球队都对此感到羞愧。于是弗朗茨·贝肯鲍尔发表了一份正式声明。他代表舍恩决定让我在第二阶段小组赛中替换乌利·赫内斯出战南斯拉夫,同时被调至首发阵容的还包括莱纳·邦霍夫、迪特·赫尔佐格和赫伯特·威默。这在后来多次被媒体形容为贝肯鲍尔剥夺了舍恩的职权。完全是无稽之谈。是舍恩组建了球队,但与其他主教练不同,他会权衡各方的观点,也容许别人提出意见。

西德队在第二阶段小组赛中分别战胜了南斯拉夫、瑞典和波兰,从而得以晋级决赛对阵荷兰。此时的球队阵容中,莱纳·邦霍夫、奥弗拉特和赫内斯坐镇中场,前锋则由格拉博夫斯基、盖德·穆勒和霍尔岑拜因领衔。在战术层面上,舍恩安排了速度较快的贝尔蒂·福格茨对荷兰头号球星约翰·克鲁伊夫实施贴身紧逼防守,施瓦岑贝克更多的任务是盯防罗布·伦森布林克,邦霍夫则依靠其充沛的体能不断对对方中场核心威廉·范哈内亨进行干扰。上半场结束后,西德队以2比1取得领先,比赛中也取得不少令人信服的攻势。下半场比赛则成为了德国人的防守大战,在荷兰队狂风骤雨般的攻势面前,他们奋力将比分维持到终场。赫尔穆特·舍恩率领他的团队在夺得1972年欧锦赛冠军后又实现了在1974年世界杯夺冠。而早在1966年世界杯他们便已是亚军,并在1970年世界杯获得季军。只是1974年的获胜方式已经无法与此前几次大赛时华丽的表演风格相媲美。

在夺得世界杯冠军后,格拉博夫斯基、盖德·穆勒和沃尔夫冈·奥弗拉特均结束了各自的国家队生涯,年轻的保罗·布莱特纳也远走西班牙加盟皇家马德里。他们所留下的空隙,尤其是盖德·穆勒离开所带来的损失最为沉重。但作为国家队主教练的舍恩已无法再浪费时间,因为1976年欧洲足球锦标赛预选赛在1974年11月便已开始。在四分之一决赛中,西德队与西班牙相遇,他们先是在1976年4月24日于马德里进行的首回合较量中以1比1战平对手,次回合回到慕尼黑主场后又以2比0取得胜利。因此,卫冕冠军得以晋级在1976年6月于南斯拉夫所举办的半决赛。经过加时赛以4比2击败东道主后,西德队又进军在6月17日于贝尔格莱德举行的决赛,其中在第79分钟由科隆前锋迪特·穆勒替补赫伯特·威默的换人尤为关键,前者在他参加的首场国际比赛中便包办了球队的最后3个进球。最终的决赛西德队与捷克斯洛伐克在常规时间内战成2比2平,并由后者通过点球大战以5比3胜出。尽管如此,舍恩的团队仍被媒体视为当时欧洲最优秀的球队,然而他对这种优越感或特殊的地位并不愿谈论得太多。

告别,1978年世界杯

1977年4月27日,西德队在科隆的58,000名观众面前以5比0战胜北爱尔兰。这是核心球员贝肯鲍尔自转会美国纽约宇宙之后所缺席的第一场比赛。在随后的11场比赛中,西德队保持不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于1977年6月的南美之行所获得的成功,先后战胜了乌拉圭、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这也使得大众对于舍恩的团队能够在1978年世界杯再创辉煌充满期待。然而,在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开赛前,于1978年4月5日和19日分别对阵巴西及瑞典的最后两场热身赛中,西德队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尤其是在斯德哥尔摩以1比3不敌瑞典。此时许多批评的声音均指向老将贝肯鲍尔、布莱特纳、格拉博夫斯基以及来自皇家马德里的年轻球员乌利·斯蒂利克的缺阵,他们皆因为行政原因或个人原因没有入选这一期的国家队。而这4名球员最终也未能参加1978年世界杯。1978年6月1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的对阵波兰的世界杯揭幕战中,西德队发挥欠佳被0比0逼平。舍恩随即发表了一份声明:

我们太过于尊重对手,顾虑和闪躲充斥着这场比赛。从开场哨吹响后,两队似乎都陷入了瘫痪。无论是我们还是波兰,几乎都在两三个来回后自动传球失误。他们都很害怕比赛。纯粹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球被反复横传倒脚。我能理解观众的失望情绪。但毕竟许多球员都是第一次在这里对阵上届世界杯的季军。

在经历了首场比赛的“假烟幕”后,西德队在次战以6比0大胜墨西哥。但在分组赛最后一场比赛中,他们再度与突尼斯互交白卷。西德队以一个并不具有说服力的表现进入第二阶段分组赛。而其后在对阵意大利的比赛中,他们迎来了第三场0比0。舍恩团队的表现因为缺乏自信而起伏不定,并且事实证明这支球队已经丧失了鲜明的个性。在以2比2战平荷兰后,西德队在本届杯赛的最后一场比赛是1978年6月21日在科尔多瓦对阵奥地利,若取胜则仍可参加季军争夺赛。但西德阵中躁动不安的情绪再次在这场比赛中展现出来,奥地利凭借汉斯·科兰克尔在第88分钟射入的制胜球以3比2结束比赛。经过在阿根廷乏善可陈的表现后,德国足球的黄金时代随之宣告结束,舍恩在这届杯赛完结前正式提出辞任国家队主教练一职。尽管这个时机与他的设想不尽相同,他原本计划至少可以参加与巴西的季军争夺战,但对阵奥地利的失利粉碎了舍恩的梦想。

舍恩的辞呈在1978年11月15日西德队于法兰克福迎战匈牙利的国际比赛前正式获得德国足协的批准。由于受到浓雾影响,他的这场告别赛仅历时60分钟,在比分仍维持于0比0时被迫提前结束。舍恩离任后,德语歌手乌多·尤尔根斯专程为他创作了一首名为《戴帽之人》(Der Mann mit der Mütze)的单曲。

传记作家鲁德格尔·舒尔策(Ludger Schulze)用以下几句话对舍恩的退休作出了描述:

他始终忠于足球,并不仅因为他是一名足球人,更多的是(他对足球的)爱。赫尔穆特·舍恩也许是这一代教练中最后的代表人物:不以金钱为目标,不好大喜功,而是以对足球的热枕作为工作的原动力。人们总会是有一种类似这样的感觉。